妳在找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嗎?妳對端午節的了解知道多少呢?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大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大全端午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壹,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壹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壹)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壹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
持這壹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壹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壹)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壹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壹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壹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其他知識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及習俗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吃粽子要註意什麽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壹個普通的鹹肉粽子,含米量約壹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裏。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壹天不要超過3個,男性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哪些人不宜吃粽子
粽子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壹些人別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胃、腸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後會釋放出壹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
端午節的“五毒”是什麽?
蠍、蛇、蜈蚣、壁虎、蟾蜍。
端午節的“五黃”是什麽?
江南民間在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黃瓜、黃鱔、黃魚、雄黃酒、鹹鴨蛋黃。
為什麽端午節要吃鹹鴨蛋黃?
為了驅“五毒”,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征五毒的血,吃時就會把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鹹鴨蛋黃中的紅油就是其中的壹種紅。
屈原不姓屈,姓什麽?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其實姓羋,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國國君姓羋,屈是屈原的氏,在當時姓與氏是分開的。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淵源
雄黃酒是用雄黃的粉末泡制的,雄黃酒作為壹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具有腐蝕之力的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端午時節正值春夏交替之際,是蚊蠅等蟲害繁衍的高峰期,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插艾草、飲雄黃酒,用來辟邪防疫的傳統。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端午節古代的運動會
端午節是古代的運動會,從古至今,端午當天的習俗大多跟體育有關。南方的賽龍舟,龍舟競渡時間被統壹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時舉行,各郡、縣、村社每年都組織龍舟競渡比賽。賽場終點插著錦綺彩竿,彩竿上壹般懸掛著錦緞,名叫“標”,奪標者則為勝出者。
北方的射柳、鬥草、馬球,參與者眾多。所謂射柳,就是類似邊騎馬邊射弓箭,看誰能擊中的遊戲;馬球跟現在的馬球非常相似,鬥草是孩童們經常玩的壹種遊戲,這鬥草也有講究,有所謂文鬥有所謂武鬥。因此古時端午這壹天的氛圍,就像全民運動會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