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鴨蛋文本全解

端午鴨蛋文本全解

文本討論

第壹,整體感知

全文貫穿以下思路。

1段說“端午節”,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在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他家鄉的端午節習俗,這是他悠閑自由的寫作風格的體現。作者的寫作就像隨便聊天,自然地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美好,如水上流行,自然地寫,不刻意雕琢,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也在不經意中體現出整體的嚴謹與和諧。

從文章的思路來看,也有必要說說“端午習俗”。文章的題目是《端午的鴨蛋》,所以要先寫端午的習俗,從地方的風俗到家鄉特有的風俗,再寫“十二紅”、“鹹鴨蛋”,那麽自然要寫“端午的鴨蛋”。

從寫作手法上,把“端午節”的氣氛描寫得有聲有色,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合理的背景。

第二段和第三段,說說鴨蛋,寫壹下我家鄉鴨蛋的名聲和特色。

這段話輕快幽默,表現了對家鄉真摯的愛和自豪。

第四段正式涉及話題──“端午節的鴨蛋”,重點是“鴨蛋與絡脈”。三個層次,慢慢展開,環環相扣,壹點不亂。

這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很有意思,充滿生活情趣。但是,有些讀者可能還是會有壹點疑惑:這篇文章講“鹹鴨蛋”有意義嗎?

這就涉及到文章的主旨了。

事實上,日常生活充滿了生活情趣和意義。生活並不總是暴風雨,也不總是安全的。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各種快樂、苦澀、平淡、詩意,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趣味和詩意,在壹顆小小的鹹鴨蛋中品味人生的滋味,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讀起來很輕松,很有壹種在月光下聽長輩談今昔的感覺。閑適安詳之間透露出的是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家鄉的熱愛。

二、問題研究

汪曾祺的語言藝術在這篇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

汪曾祺的語言,書面語與口語相結合,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結合,在平淡自然的狀態下始終流露出優雅與風度,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底。

1.口語色彩豐富。

首先表現在對短句的輕松運用,有時壹句話就斷了,這是壹個很好的方式,可以說人生暫停,想壹會兒再繼續。比如“我的家鄉是壹個水鄉。閃開。高郵麻鴨是著名的鴨種。有許多鴨子和雞蛋。高郵人也很會腌制鴨蛋。高郵鹹鴨蛋出名了。”

其次,文章中總是穿插非常簡單的“白話”,讓文章更加生動:“雙黃鴨蛋的味道其實沒什麽特別的。不過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淡黃色的。叫什麽來著?”都是從嘴裏出來的,自然讓人感覺更親切。

2.古文的點綴,讓文章更有書卷氣,增添了飄逸之美。

比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品質優良,油脂豐富。”蛋白質很嫩,不像其他地方的頭發又幹又粉,入口像嚼酸橙。這裏的石油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在這裏,優雅的文言文字與極其樸素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不禁贊嘆作者將極其優雅和極其粗俗的語言如此自然和諧地捏在壹處,增添韻味的藝術功力。

3.善於運用語言“建模”。

汪曾祺有時只用壹兩個字就能寫出事物的特征魅力。他寫道,吃鹹鴨蛋“筷子頭下去,紅油就出來了”的那種生動、動感、愉悅的感覺,就從壹個“吱”字裏表現得淋漓盡致

實踐說明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為什麽作者久久不能忘記家鄉的鹹鴨蛋?

這個題目意在引導學生從結構和思想上整體把握文章。

第壹段以“我的家鄉端午節,很多習俗和其他地方壹樣”為開頭,介紹了“綁百索子”、“做香焦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習俗。還列舉了“放黃煙”和吃“十二紅”兩種獨特的習俗。七俗,壹個壹個寫,壹點都不亂。

老家鹹鴨蛋的難忘經歷,其實並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的普遍心理。童年的壹切,成年之後,都會籠罩在壹種異樣的光彩中。

第二,汪曾祺是壹個非常註重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談過自己對語言的追求:平實有品味,用恰當的方言表達作品的地方特色,有壹抹幽默。這三點在文中能看出來嗎?請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畫出妳喜歡的句子,仔細理解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

語言學習是這種教學的壹個重點,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

除了課文討論部分給出的例子,下面的例子也很有特色:

1.“淡而無味”的例子:

“端午壹大早,鴨蛋熟了,孩子們要選壹個。有什麽可選擇的?是啊!首先,選擇淺綠色的外殼。鴨蛋殼有兩種:白色和淺藍色。第二,壹定要選擇美觀的造型。別說鴨蛋都壹樣,仔細看就不壹樣了。有的看起來很蠢,有的很精致。”

壹個普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是如此的獨特,壹般人通常不會去關註,但仔細想想,還是挺有道理的。不是嗎?淡藍色的蛋殼比白色的蛋殼更有“格調”,鴨蛋的形狀也確實和傻瓜式的精致不壹樣。對生活的興趣無處不在。

2.“用恰當的方言表達作品的地方特色”壹例:

這壹點在本文中並不明顯,但也有所體現。如句子“壹般斷短”“吃白口”中的“短”“白口”等詞,都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3.“壹點幽默”示例:

“我走了很多路,吃了很多鴨蛋,但是和家鄉根本沒法比!以前滄海難為水,其他地方的鹹鴨蛋,我真的很鄙視。”這句“文采兼收”讓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趣味。

第三,在文末,作者寫了壹個東晉車胤的《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多余的;有人認為把在鴨蛋殼裏發光的螢火蟲想象成車胤用來刻苦學習的膠囊螢火蟲是很自然很隨意的,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閑適灑脫的風格。妳看呢?

這個問題是壹個分歧的問題。其實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中學生認為作者多余還是有必要的,主要是保證結構嚴謹。那些認為“自然隨性”的人,其實已經上升到對作者風格的評價了。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