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源地。《蜀王傳》:“宣帝節時(公元前69年-公元前66年),打鹽井數十口。”自漢代以來,鹽池也被用來提取鹽。王迅《羅杜甫》:“東有鹽池,清凈清新,自然而不硬煮。”劉真《陸杜賦》:“又有鹽池,炸於陽春,火噴沫。鹽自給,不損,不勤。”
早期鹽是直接裝爐架,用鐵鍋煮的。這種原始的鹽煮費時費力,產量低,鹽價高。於是,從鹽的誕生開始,皇室就制定了鹽法。在周朝,負責鹽政的官員被稱為“鹽人”。《李周田嚴觀人》記述掌管鹽政,管理各種鹽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異形鹽,王膳要用鹽。漢武帝制定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據史書記載,當時誰要是敢私自制鹽,就要被處以割掉左腳趾的懲罰。在晉朝,私自煮鹽的人被判四年徒刑,官員被判兩年徒刑。《鹽法》確立後,公民吃鹽有了規定。《管子》:“凡鹽之量,壹月,夫不足五升,婦不足三升,嬰不足兩升。”鹽圖片(9張照片)
古代的鹽有很多種,有絳雪、桃花、藍、紫、白等。從來源上可分為:海鹽由海鹵炒成,井鹽由井鹵炒成,堿鹽由刮堿土炒成,池鹽由池鹵曬幹,崖鹽生於土崖之間。海鹽、井鹽、堿鹽來自人,池鹽、崖鹽來自天。《明史》記載:“解州鹽以風水成,寧夏鹽刮地,淮浙鹽煮,川滇鹽泵井,閩粵鹽鹵,淮南鹽炒,淮北鹽曬,山東鹽炒曬,規模較大。”南朝陶弘景《名醫錄》記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毅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書鹽,顏色各異,河東鹽勝。
秦漢時期,河東郡位於山西運城、臨汾境內。因為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部,而山西在黃河的東部,所以這個地方在古代被稱為河東。古人從河東鹽池引水到附近的耕地。每當盛夏刮起強烈的南風,耕地上就日夜開滿了鹽花。當地人把這叫做“種鹽”,鹽的質量非常好。魯《春秋本味篇》:“和之美,是楊浦之姜,艷麗之桂,駝之菌,鯉(zhān)鱟(wěi),夏之鹽,戮之露,其色為玉,長澤之卵。”也就是說,最好的調料是四川洋浦的生姜,湖南桂陽搖曳山的桂花,廣西嶽的竹筍,鱘魚肉做的醬,山西河東鹽,紮節山的花蜜,西方大澤的魚子醬。
春秋戰國時期,有了鹽,國家就富裕了。《漢書》:“吳將東海之水煮為鹽以發家致富,國以儉用。”齊國管仲也設鹽官煮鹽,以漁鹽興國。中國第壹個鹽商是春秋時期死去的魯人,古語“陶鑄死而富”指的就是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因為覺得越王不會高興,就放棄了官職,去了山東定陶縣,被封為“陶朱公”。“19年,我賺了三千塊錢,我的後人管理著無數的利益,所以我達到了壹個巨大的數額。”伊盾在春秋時期去了伊國。邊國漢屬河東郡,現在屬山西。伊敦在伊國經營河東鹽十年,也成了非常有錢的人。
古代鹽商壹般都有壟斷特權,所以十個鹽商有九個發了財。明清時期,江南揚州地區鹽商的奢靡達到了頂峰。據《大清鈔》記載:“欲壹次花萬元者,令門客以金買金箔,擡至鎮江金山寺塔,舉至風中,頃刻散去,沿草樹不可復得。還有人買蘇州蓋碗三千尺,倒在水裏,水路冷。”有人喜歡漂亮,從門衛到女廚師,都選二十八個美女。而有些人則喜歡醜,不惜毀容雇奴,用醬蓋著,暴曬。
烹飪和調味都離不開鹽。但古人認為“喜鹽之人,皮膚必有黑血病,多食則肺凝變色。”《調定集》說:“鹽入菜,須用水澄清,以除泥足。既沒有鹽,也沒有渣滓。”做菜時,妳應該先註意所有的配料,最後才是鹽。“鹽放得太早,東西就爛不了。”
在中國,古人用鹽和梅調味,所以《尚書》說:“做個湯,只能用鹽和梅。”五味中,鹽是第壹位的,所以鹽也被列為調味品中的第壹位。現在中國人沿海用海鹽,西北用池鹽,西南用井鹽。海鹽中,以淮鹽為佳;池鹽中,河東鹽居首位;井鹽中自貢鹽最好。
總之,鹽作為調味品,不僅是生理需要,也是烹飪過程中的調味需要。鹽的性質和味覺功能決定了它無論是在人體內還是在調味中,對酸、苦、甜、辣等任何壹種“味”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愧為“百味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