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原意為“元宵節之夜”,因為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晚上吃元宵賞月,後來這個節日的名稱演變為“元宵節”。正月十五將舉行元宵節,這將把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在元宵節的晚上,街道上裝飾著燈籠,人們欣賞燈籠。猜燈謎和吃元宵已經成為幾代人的習俗。漢文帝統治時期,下令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司馬遷在創制《太初歷法》時,就已經把元宵節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
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的,實心的或帶餡的。餡料有豆沙、糖、山楂等。,可以煮,可以炸,可以蒸,可以炸。起初,人們稱這種食物為“漂浮的紫苑”,後來稱之為“湯團”或“湯圓”。這些名字類似於“團圓”二字,意為團圓,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幸福,人們也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吃元宵的習俗起源於何時何地,人們眾說紛紜。據說,春秋末期,趙楚國王從鄉下回來的路上經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漂著壹個東西,白中帶黃,裏面有壹種胭脂壹樣紅的果肉,味道很甜。人們不知道這是什麽,所以趙浩棋派人去問孔子。子曰:“此浮萍果也是主人復興之兆。”因為這壹天是正月十五,在將來的這壹天,趙浩棋命令他的手下用面粉模仿這種水果,用山楂做成的紅色餡料烹制。
還有壹種說法是元宵本來叫湯圓。漢武帝時,有個宮女叫元宵,很會做湯圓。從此,天下以此宮女命名。這兩個傳說都沒有史料記載,所以不可信。
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時候元宵叫“浮餃”、“水餃”、“乳糖餃”、“糖餃”。據《平遠續》、《廣濟四歲》、《大明頌》等史料記載,元宵作為慶祝元宵節的應時食品,始於宋代。因為元宵節壹定要吃“紫苑”,所以人們用元宵來命名。
在現代,也有與元宵節相關的故事。袁世凱不甘心當大總統,還想當皇帝。因為他的夢想不能實現,所以他壹直很煩惱。有壹天,他姑姑說想吃元宵。話壹出口,袁世凱就給了她壹記耳光。因為元宵和宵遠諧音,袁世凱給部下下了壹道命令,從此以後不準再說“元宵”,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壹首順口溜:“詩上溯前朝,水蒸沸浮。”洪憲頒布禁令,不準沿街叫賣元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許多地方節日都增加了打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間表演。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在海峽兩岸流行,在華僑聚居的地區也年年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