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妳是認真謀生還是湊熱鬧,妳都會使用展位交通工具:汽車。
太巧了!微信官方賬號裏博物館後臺的壹個粉絲問怪怪君:“問買車怪怪裏的怪怪君推薦壹輛地攤車。我準備擺個地攤。”
那麽,怪異君給這位車迷推薦什麽車呢?
擺攤謀生:
當妳擺攤謀生的時候,妳壹定會想起早些年滿是煙火的小攤和小巷,蛇皮的梭織物上有各種各樣的小玩意。頭腦風暴壹下,妳現在能有多少欲望?
65,438+0,000年前,很多人意識到,擺攤不能定,提前思考才能帶來更多的商機。
1920s期間,美國食品制造商伯特先生想拓展業務,試圖通過跨界合作銷售公司新開發的冰淇淋。他很快想到了汽車,畢竟1920s的美?這是亨利·福特的時代。
伯特先生決定將大眾對冰淇淋的需求與日益成熟的汽車技術相結合。他投資了12輛冷藏微型面包車,雇了穿著純白色制服的專業司機,把它們開到居民區銷售。伯特還從他兒子的雪橇上借了壹個鈴鐺,它每天都沿著相同的路線響起,這樣居民們壹聽到鈴聲就知道可以買冰淇淋了。
此後,“冰淇淋車”問世,並逐漸成為壹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20世紀20年代初,米勒冷飲公司的冰淇淋車第壹次走上街頭。
1930年代的福特車型?壹個冰淇淋車隊,已經擴大了規模。
20世紀60年代+0950年代,戰後美國社會更加年輕化,許多商店開始在“冰淇淋車”的街道上擺攤。僅美國紐約壹個城市就有上百種商業車輛攤位,包括街頭華夫餅、街頭手工藝品、街頭服裝店、街頭酒吧、街頭娃娃等等。
已經成為美國城市餐飲主力軍的墨西哥Taco,把整個廚房搬到了大街上。
這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幾乎每個遊樂園都有開車擺攤的商家。在品牌形象非常重要的日本,壹些有實體店的快餐連鎖店和咖啡館也推出了專屬的移動攤位車,既做廣告又賺錢。
日本流動小吃車文化
迄今為止,“冰淇淋車”地攤模式已經覆蓋全球,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風格的流動商店的文化符號。
做壹輛活攤車有以下三個要素:
◆車身尺寸緊湊小巧,方便在街頭行走。
◆儲物空間越大,商品越多越好。
◆車價便宜,性價比高。
其實真正需要謀生的是正規的餐飲行業、玩具行業、服裝行業,這些行業都有專職的運營團隊和資金投入。所以,在後臺留言的粉絲,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如果要擺地攤,不如放下盈利的想法,收獲地攤的文化和氛圍。
擺地攤來湊熱鬧
開地攤有文化有氛圍嗎?真的有,而且有40年的歷史了。
在歐美,開車檔有壹個官方的學名,叫:後備箱市場(Car?開機?銷售).1980年初,壹個叫貝爾·帕維特的英國人在肯特郡的壹個農場上組織了世界上第壹個汽車後備箱市場。車主開著私家車,放上家裏的舊書、衣服、畫、玩具等閑置品,聚在農場互相買賣、交換。
起源於英國的幹線市場,銷售為輔,溝通為主。
他們獲得更多的財富不僅是因為買賣商品的樂趣,還因為他們展示了自己汽車的後備箱集裝箱形狀。換句話說,後備箱市場就是擺地攤,炫耀妳的車的綜合活動。
我們來看看後備箱市場賣家選的地攤車:
◆後備箱壹定要大,貨要漂亮。
◆車型越個性,對買家的吸引力就越大。
從壹開始大家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參加,到後來的汽車俱樂部、古董車甚至超級跑車後備箱市場。這個有組織有規律的舉辦的後備箱市場,壹直到現在都是歐美汽車文化和商業文化的代表之壹,幾乎每周都會在社交論壇發帖召集賣家。
在歐洲和美國,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舉辦行李箱展。
近幾年,國內也有不少類似的幹線市場活動。在這波“地攤經濟”的支撐下,後備箱市場已經成為壹種汽車文化,壹定會進步。
如果非要給後臺留言的車迷推薦壹輛車,怪異君想說:開地攤應該成為後備箱市場成熟規範的汽車文化,而不是大家都開著車去地攤湊熱鬧。
所以開什麽車,賣多少東西,賺多少零花錢就變得不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聚在壹起,聊聊生活,聊聊關於汽車的故事。
上海汽車博物館的地攤車是不是很酷?
最後,希望真正需要擺攤謀生的人能搭上這波“地攤經濟”的快船,而對於那些剛剛“忙”起來準備開車去擺攤的朋友,不妨試著把地攤變成壹個有文化內涵的後備箱市場。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