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魚
鱖魚養殖圖集
親魚的選擇與培育:鱖魚產卵時喜歡流水。人工繁殖選擇1 ~ 2kg健康親魚進行繁殖。餵野生魚或商品飼料時,可人工誘導產卵,註射鯉魚腦垂體或HCG、LRH-A等激素,讓其自然排卵。鱖魚卵略粘,比重比水大,容易沈底。在回路中孵化時,應提高流速,且不應低於0.2米/秒。3 ~ 4天後,受精卵可孵化成魚苗。通過人工授精可以獲得更多的魚苗。妳也可以捕魚進行自然魚苗養殖。
育苗要用水泥池,面積要幾十平米。水質要求新鮮,微流。此外,還應附加壹個小型飼料魚苗養殖池(繁殖期與鱖魚基本同步的其他魚類),以保證活飼料的供應。鱖魚有弱肉強食的習性,缺少飼料時會互相蠶食,影響成活率。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經過10 ~ 15天,魚苗可育成3 cm左右的夏花魚。此時可以轉入成魚養殖。
養殖方式:混養就是成魚池混養,親魚池間作。壹般5月份放流3 cm左右的鱖魚種,野生雜魚較多的成魚池放流20-40尾(放流的家養魚最小規格應比鱖魚大1倍),每畝魚塘放流30-50尾;羅非魚、鯽魚多的成魚池可以多放,每畝50 ~ 70條;羅非魚過度養殖的池塘,每畝投放約100尾。鱖魚混養的池塘不宜放養鰱魚、鱅魚等夏花,因為鱖魚生長速度快,會吞食小型家養魚類。因為鱖魚比家養的魚耗氧多,所以鱖魚混養的池塘水質不能太肥,要定時註入新水。鱖魚對藥物敏感,用藥時應掌握準確濃度,在水溫高的季節采用低劑量或停藥。成年魚塘間種鱖魚主要是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野生魚作為飼料,也可以間種壹些羅非魚親魚來繁殖魚苗作食物。有條件的河湖附近的池塘,可以灌溉江南苗,引進野生魚類作為食物。鱖魚飼養4 ~ 5個月,可長到300克左右的商品規格,畝產鱖魚5 ~ 8公斤。
單壹養殖是指特殊的池塘養殖。池塘面積約1畝,水深1.5 ~ 2米。水質要求新鮮,水要保持涓涓細流。每畝投放約1000條夏季鱖魚約3厘米,合理投放羅非魚、麥穗魚蝦等野生雜魚,或螺螄、蚌類的碎肉供鱖魚食用。投餵量為池塘中鱖魚總重量的3% ~ 5%。
育種技術編輯
要獲得高產效益,栽培技術是關鍵,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成鯽池塘養殖技術:
鯽魚在池塘中養殖,主要采用成池混養、魚種池套種、親池套種、池塘主養四種養殖方式。
1.成魚池混養鯽魚,與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鱅魚、鯿魚、鯉魚混養。應該放養大型魚類。放開
歐洲鯽魚
鯽魚(20條)
飼養時間宜早不宜遲,即冬天放養比春天放養好。放養密度為每畝水面150 ~ 250只。其他魚類的放養規格和數量根據需要確定。鯽魚養殖池塘要求不高,壹般面積0.1 ~ 2公頃,水深1.5米的池塘即可。池底最好有10 ~ 15 cm厚的淤泥。按常規方法進行池塘的清洗、消毒和施基肥,成活率可達80%左右。經過200天左右的養殖,大部分個體體重在200克以上,每畝水面產量達到20公斤以上。
2.池塘養鯽魚所需面積為0.1 ~ 0.2公頃,水深在1.5米以上,池底有10 ~ 15厘米的淤泥。村前村後有生活汙水的池塘更適合養鯽魚。放養魚類前壹周用生石灰清理池塘,消毒後2-3天註水。註水時,在進水口用篩網過濾,防止野生魚類進入池塘。65,438+0,500每畝水面5.0 ~ 6.5cm的鯽魚越冬魚或當年孵化2000尾大魚苗,40% (600 ~ 800)的草、鰱、鱅魚越冬魚。備貨時間宜早不宜遲。日糧精料,輔以施肥和養殖水質。精料年投餵量相當於彭澤鯽預估產量的2.5倍左右。采用定點投餵,每天投餵量視魚的生長情況、天氣、水溫和魚的投餵強度而定,根據水質情況適時施肥或添加淡水。壹般管理水平下,當年可獲鯽魚200公斤,平均每尾重1.50克,另外可獲草、鰱、鱅魚200公斤。由於優質魚比例高,其凈利潤也高於其他養殖模式。
3.魚苗池中套養鯽魚。草魚、鰱魚、鱅魚、鯿魚、鯿魚的魚苗池可以養魚,鯉魚、羅非魚的魚池不能養魚。池塘的面積應為0.1 ~ 0.2公頃,水深應為1.0 ~ 1.5米。池塘的清潔、消毒和基肥施用與常規方法相同。鯽魚嵌套在其他魚苗池中,只能放養當年孵化的魚。備貨時間宜早不宜遲。壹般主繁殖年份孵化的魚轉入冬魚繁殖時,當年孵化的鯽魚應立即放流繁殖;放養規格宜大不宜小,放養密度為每0.07公頃水面150 ~ 220只。當年孵化的其他魚種的放養量、規格和搭配種的比例視生產需要和池塘規格而定。鯽魚魚苗是底層魚類,壹般不影響家養魚種的生存空間,能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因此,當年孵化的魚套種在魚苗池中,基本不影響主要魚種的放養密度和出池規格;另外,由於鯽魚主要吃殘餌和池塘底部的動植物,基本不需要增加資金和飼料的投入。在正常飼養和管理條件下,鯽魚魚苗在魚苗池中套種。經過150 ~ 180天的投餵,年底起水標準可達200克以上,成魚每0.07公頃水面可增重25 ~ 40公斤。
4.親魚養殖池養殖鯽魚。在中國南方,家養魚類的人工繁殖生產壹般可在5月中下旬結束。產後親魚的性腺處於恢復期。為了盡快恢復親魚的體力,促進性腺發育,池塘多為集約化管理。在這個魚塘裏,除了安排親魚養殖和其他魚類的搭配,每0.07公頃水面可以投放200條5-6厘米的鯽魚。鯽魚嵌套在親魚養殖池中,放養時間壹般與親魚同時進行,養殖(養殖)方法按常規飼養親魚的方法進行。親魚的培育要遵循性腺發育規律。壹般親魚養殖池的鯽魚在年底的枯塘是捕不到的,只有在第二年交付前親魚精耕細作時才能完全捕獲。經過250 ~ 300天的飼養,每0.07公頃水面可獲鯽魚25 ~ 45公斤,平均體重200克以上。
(2)稻田養殖鯽魚
鯽魚可在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的水田中養殖。壹般雙季稻連作,單季稻因為時間短,很難達到成魚的標準。放魚前,應根據稻田大小、水源、進出水口等情況,開挖修整田埂、魚坑、魚溝。屋脊要求堅固、水密;魚槽的面積因地而異,從每0.07公頃水面3 ~ 5平方米到20 ~ 30平方米不等。壹般落魚槽占地5%左右,水深0.8米左右。魚溝的數量取決於田塊的形狀和大小,有“我”、“X”、“石”、“三十”、“口”等多種形式。稻田養殖鯽魚可單獨或混合飼養,放養規格為5.0 ~ 6.5厘米的魚苗效果較好。早稻移栽壹周後可放流魚種,每0.07公頃水面可放流魚苗250 ~ 500尾。不投餵,秋後可收獲平均尾重約100克的鯽魚20多斤。如果投入壹些精飼料,0.07公頃鯽魚的產量可以超過35公斤。日常管理與稻田其他魚類相同。提倡多施有機肥,使稻田富含有機質,有利於鯽魚的生長。同時,做好防逃裝備,防止被洪水沖走。
(3)在小型水庫和湖泊中養殖鯽魚
天然餌料豐富、水質豐富的小型湖泊、水庫適合放養鯽魚,精養或半精養的湖泊、水庫以餌料、肥料為佳。1 ~ 3年,在有旱湖或旱水庫的湖庫養鯽魚,壹般都能達到很好的增產增收效果。由於湖泊、水庫水面比較大,敵魚多,為了提高鯽魚的成活率,盡量養大規格的魚比較好,放養密度為每0.07公頃水面20 ~ 50條。放養時間可以在冬春兩季。每年放水捕魚的高產湖庫,可增加鯽魚的放養量,可按池塘養殖技術管理。在天然餌料豐富、水質肥沃的湖泊中,鯽魚的生長速度甚至超過池塘。那些幹涸2-3年的湖泊水庫,鯽魚的個體重量都在500克以上。
(4)網箱養殖鯽魚
是壹種不占用土地面積和池塘水面,利用水庫、湖泊等大水域進行集約化網箱生產的嘗試。由於水庫、湖泊等大型水體水面大,網箱內外水體可以充分交換,所以溶解氧充足;其次,網箱養魚活動量小,耗能少,有利於鯽魚的生長。籠子的尺寸壹般要求是16 ~ 28平方米,高2 ~ 3米。網目大小取決於放養魚的規格,以增加籠內外水的交換。籠體材料最好采用3×3聚乙烯網絲。網箱的設置往往有浮動和固定兩種方式,箱距2 ~ 3米,排距20米左右。確定保持架位置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選擇緩慢的水流。在水位穩定、避風向陽、底部平坦的地區,水底最好是礫石,水深5 ~ 6米。
要求周圍環境植被豐富,水質肥沃,餌料生物豐富。
有工業汙染的水域不能作為網箱的放置場所。
網箱養殖的鯽魚壹般采用單壹養殖,也可與鰱魚、鱅魚、鱅魚按壹定比例混養,壹般控制在總產量的3% ~ 5%以內。每平方米規格5厘米以上的鯽魚魚苗要放養50 ~ 200尾,同壹籠的魚必須壹次性全部放養。放養規格壹定要整齊,否則魚的大小會越來越不壹樣。籠子裏的鯰魚養殖必須用誘餌。最好餵人工配合飼料,半浮或下沈顆粒餌料都可以。餌料配方可參考鯉魚網箱養殖配方,蛋白質含量略低於鯉魚餌料。多次投餵少量餌料是網箱養魚的投餌原理。每次放餌的數量是根據90%的餌料在漏出籠子之前被吃掉,最後幾個餌料很少有魚爭奪食物來決定的。每天餵食4 ~ 6次,晚上不要餵食。日常管理的其他方面和常規網箱養魚沒什麽區別。經過180 ~ 200天的投餵,魚的平均體重可達200克以上,每平方米產量可達8 ~ 25公斤。
辨別魚種的優劣
養殖戶在購買鯽魚魚種時,應根據主要鯽魚品種的生物學特性,正確辨別魚苗的真假,以免上當受騙,遭受損失。
選擇主要栽培品種
鯽魚主要有異育銀鯽、彭澤鯽和祥雲鯽,其中祥雲鯽生長最快,其次是異育銀鯽和彭澤鯽。但彭澤鯽的外觀優於其他品種,彭澤鯽仍是主要出口商品。
魚種放養密度的設計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最好自己養殖大規模的魚。
池塘養殖鯽魚魚種,每畝放養0.8 ~ 1.2萬鯽魚夏花,可達到養殖50 ~ 60克的目標。
飼養成鯽時,魚種平均大小在50 ~ 60g時,每畝飼養1500 ~ 1800魚種較為理想,商品魚大小可達350 ~ 400g。
品種搭配
養殖大規格鯽魚,應選擇鰱魚和鱅魚,而不是草魚和鯽魚,約占主鯉的20%,鱅魚約占鰱魚的10%。配套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尤其是鱅魚的早期投入對鯽魚的馴化影響較大。
魚類馴化
培育魚種階段的馴化相對容易。馴養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期間上升和搶食的時間較短,便於管理。
馴化過程中在飼料中添加適當的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鯽魚的攝食面積和數量。
密度對馴化的影響。密度高,群體大,易馴化。在密度已經確定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降低池塘的水位,相對增加密度不僅有利於馴化,還可以提高池塘的水溫,促進魚類的生長。
成對的鰱魚和鱅魚要在主鯉形成漂浮和抓食的習性後放生。
馴化期的水質要“稀”,不能“渾”。
管理者在馴化時需要耐心和認真。
進料粒度和進料速度
鯽魚飼料粒度的選擇標準壹般是“小不大”,鯽魚在10g/尾以下時,飼料粒度應為0.5mm;10 ~ 30g/尾:1.5mm;;2.0mm75 ~ 100克/尾時;2.4mm當選擇150 ~ 300g/尾時;每尾300克以上時選擇3.2毫米。
魚的攝食量直接受魚的規格和池塘水溫的影響,所以攝食率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機調整,不應固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