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什麽是速食面

什麽是速食面

方便面,又稱泡面、快熟面、速食面、即食面,香港則稱之為公仔面,是壹種可在短時間之內煮熟食用的面制食品。方便面的原理是利用棕櫚油將已煮熟與調味的面條硬化,並壓制成塊狀,食用前以熱水沖泡,用熱水溶解棕櫚油,並將面條加熱泡軟,數分鐘內便可食用。

據2000年日本的壹個民意調查顯示,方便面被認為是日本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明,卡拉OK次之。2002年全球***消費方便面550億袋。

營養

棕櫚油的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為固態。飽和脂肪酸的特性是不容易氧化,但是卻對人的健康不利。為進壹步避免棕櫚油氧化,廠商還會添加維生素E作為抗氧化劑。

面體

紅麯面體

近日因倡導低卡路裏食物理念而興起的面體。但卻因為不怎麽美味而不受歡迎。

非油炸面體

是近日為了對付油炸面體的健康堪憂而發明之面體,省略了油炸的過程所以不含棕櫚油和飽和脂肪酸。是較為健康的面體,味道也可以與油炸面體相媲美,前景令人看好。

油炸面體

最初方便面的雛形產品所使用的面體,據說壹開始是為了將水分去掉並將油香融入面中而發明,但卻因為需要長久保存而需要大量添加防腐劑。

歷史

方便面是1958年日籍臺灣人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於大阪府池田市發明的。安藤百福並在發明方便面後,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販售“雞湯拉面”口味,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但仿制產品隨即出現,導致產生削價競爭。

日清公司在發明方便面後,便積極向國外發展。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1968年再與臺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面。最初的生力面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臺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面條的口感之後,成為臺灣的暢銷產品,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壹段時期,“生力面”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然而由於經營不善,生力面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截至2005年,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壹家生力面包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但早已退出方便面市場。

雖然方便面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因為壹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碗的民族消費方便面,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面,於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價為100日圓(0.25美元),為當時袋裝方便面售價的三倍以上。

杯面試賣期間在球場與賽馬場等地點銷售,因價格過高而不受歡迎,最後只能在某些必須夜間值勤的單位例如消防隊與日本自衛隊販賣。為求打開市場,安藤百福在東京鬧區與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促銷,創下四個鐘頭賣出兩萬份的紀錄,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面的基礎。由於杯面走高價路線,所以配料包括冷凍幹燥法制成的幹燥蝦,同時也改以叉子作為餐具。東京街頭促銷讓杯面在關東得以立足。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於警察吃杯面裹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面因此壹炮而紅。

早在方便面發明以前,中國已有類似的面食稱為“伊面”或“伊府面”(即臺灣所稱之“意面”)。相傳清朝有個地方官在家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贊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

(相傳清代大書法家伊秉綬在家中辦壽宴時,廚子誤將油當成水,將面條放入滾油炸熟了,無奈中只能將錯就錯,將已炸熟的面條煮壹下,在澆上雞、豬骨及海鮮燉制的濃湯。沒想到客人們食用後紛紛稱贊面條爽滑筋道,湯味鮮美。從此這種炸過的面就被稱為[伊面]而流傳下來。因其加工方法與現代方便面很相似,後人就把[伊面]看作是現代方便面的雛形。壹次,詩人、書法家宋湘嘗過覺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還沒有名字,便說:“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從此,伊府面流傳開來,簡稱為“伊面”。

伊面制作講究色型好,體質松而不散,浮而不實,吃起來爽滑甘美。 是日本人制作的方便面的藍本、公仔面的始祖)

制造

就目前市面有售的方便面來說,絕大多數都是在工廠中以機器大量生產,幾乎看不到手工制的方便面。因為多半是工廠生產包裝,人們多半以包裝方式區分方便面:碗面是以聚苯乙烯(港俗稱:發泡膠;臺俗稱:保麗龍)碗或紙碗封裝的方便面、杯面是以紙杯包裝,另外常見的就是以塑膠或紙包裝,要食用時自行放置到碗內沖泡熱水。在面條類型上,由於最早出現於日本市場,因此早期方便面多是日本拉面,後來才逐漸有烏龍面等不同的方便面。

安全堪慮

但就因為方便面所附之碗的成分是聚苯乙烯的關系,然而聚苯乙烯本身不耐熱,遇上熱水後常與湯汁混在壹起下肚而凝結在胃壁上造成無法正常消化食物。

調味料包也有可能為了長久保存也因此大量添加防腐劑。有些價格較為昂貴的方便面裏面通常有軟性罐頭,這也是壹種保存的方法。

烹調方式

方便面除了是可以速食食用外,在某些地區也有人以烹調的方式食用方便面,例如以壹般煮面條的方式煮方便面。在臺灣的金門等地區流行壹種炒方便面,就是將方便面先煮過後,然後下鍋炒,搭配菜葉或肉絲壹同食用。

雖然方便面是設計成沖泡後食用,但是也有人不經沖泡便直接吃,在臺灣某些品牌的方便面,例如“王子面”、“科學面”、泰國出產的“媽咪面”等,人們多半便是直接壓碎後混合調味粉(或再搖勻)當作零食食用。據說這種吃法很有可能是小學生發明的。[來源請求]

在臺灣,鹵味攤販有時候用方便面做為材料之壹。

在香港,茶餐廳可吃到的“撈丁”是方便面以拌面的方式食用,把五香肉丁放上面上拌勻來吃;亦有炒方便面、及在煮好的方便面上放壹塊片裝乾酪作配料等不同的吃法。

在澳門,到永安咖啡室可吃到葡式風味的出前壹丁,如黃姜豬肉、煙鴨胸、鹹牛利等等。

在韓國,部隊鍋也有利用方便面作為配料。

配料

方便面產品除了面身之外,多半也包含了經過幹燥處理的配料,如脫水蔬菜、脫水肉類等。隨著食品科技進步,真空封裝的食品調理包也出現在壹些高價的方便面產品裏。

其他

此外,在臺灣亦有人以方便面稱呼盜版軟件光碟,請參見大補帖。

著名方便面品牌

中國臺灣:統壹、味丹、維力、康師傅、味王

中國:白象、華豐、五谷道場、統壹(來自臺灣)、康師傅(來自臺灣)、白家粉絲(其方便面為粉絲制成)

香港:公仔面、壽桃牌生面王、統壹福字面

日本:日清食品的“出前壹丁”和“合味道杯面”(該產品亦有在香港和大陸設廠生產和銷售,但品質不壹)

馬來西亞:美極(MAGGI), 金旦面, 唯壹, 媽咪(MAMEE)

韓國:農心的“辛拉面”(香港俗稱“辛辣面”)、三養食品的三養拉面

泰國:“Mama”牌方便面(即香港銷售的“媽咪面”,通常為幹吃)

有趣的是:泰國2005年就采用“Mama方便面指數”以媽咪面銷量作為反映經濟增減的指標(經濟增減與媽咪面銷量多少呈負相關關系)。近年泰國經濟發展,由1997年金融風暴後逐步攀升,媽咪面銷量平穩增長。但2004年泰國經濟下滑時,媽咪面銷量立即上升5%,2005年首7個月更上升了15%。這現象因為方便面便宜,當遇上經濟不景時,人們為節衣縮食便購買方便面熬日子,故媽咪面銷量才大幅上升。

印尼:Indomie

美國:Ra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