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中,韃靼最為強大,兵強馬肥,隨時準備在大明作戰。
永樂七年,朱迪派遣使者吉果去韃靼傳遞和平信函,卻被韃靼人殺死。有句話叫兩國不伐兵使,韃靼人顯然不把大明放在眼裏。程祖業忍無可忍,帶著大明官兵去征服韃靼。
七月,齊桓公丘福領皇帝旨意,率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萬大軍攻打韃靼。因為他低估了敵人,全軍覆沒。朱迪非常生氣,他決定親自出馬。這次征服韃靼,專門準備了三萬輛武岡車(壹種有篷戰車),隨軍運送了大約二十萬塊石頭。
永樂八年二月,朱迪親率50萬大軍出征。三月到達淩霄峰,四月到達寬鸞海(今內蒙古呼倫湖)。5月進入灤河(今克魯倫河)流域。
韃靼部首領本牙十裏派韃靼騎兵與之交戰,卻不是明軍的對手。本牙十裏見形勢危急,不敢繼續戰鬥,棄輜重,帶領親信逃往瓦拉部。太師阿魯臺逃往東方。朱迪打敗了本雅士利之後,他帶著他的軍隊進攻阿魯臺。朱迪親自把這位優秀的騎手帶到了前面,阿魯泰嚇得從馬背上摔了下來,然後逃跑了。朱迪怎能放過他,於是他乘勝追擊,殺了無數人。本想繼續追擊,壹舉殲滅,但此時明軍口糧耗盡,朱迪下令停止進攻,勝利歸師。
經過這次重襲,韃靼部不敢再戰,於是派出使者表示願意投降大明。
韃靼人雖然投降了,阿魯臺卻不甘心。他分配瓦拉部繼續對抗大明。此時的瓦拉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瓦拉首領不斷騷擾明朝管轄的寧夏、甘肅地區,依靠他們的力量,有向大漠南推進的意圖。
眼見瓦拉如此殘忍,程祖業於永樂十二年三月再次率領五十萬大軍親自征討瓦拉。
4月出發,6月初到達呼蘭突然失去溫度(今外蒙古烏蘭巴托東南)。瓦拉軍與明軍三萬大軍對峙。雙方壹見面就打起來了。
朱迪知瓦拉部勇武,遂兵分三路,與楊侯、夾攻其右。鳳城侯立斌領兵攻左;安源侯率領“姬神營”向中央軍進攻。雙方激戰,杜明的指揮官被瓦拉炮擊身亡。為了鼓舞士氣,朱迪再次帶領騎兵進入瓦拉軍隊,消滅了瓦拉王子和他的數千軍隊。瓦拉的首領馬哈木趁夜向北逃竄。朱迪下令不要追擊,以防詐敗,明軍勝利後退回師裏。
朱迪第二次遠征漠北後,瓦拉和韃靼相繼派出使節進貢,加入明朝。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韃靼勢力又壯大起來,於是撕毀盟約,再次入侵大明領土。
眼看自己不忠,朱迪決心第三次親征,於是調集魯豫陜寧等地的軍隊,集結在壹處,運送口糧37萬石,存放在沿途各地。
永樂二十年三月二十壹日,朱迪率領軍隊進入韃靼人的老巢。韃靼首領阿魯臺為了牽制明軍,分兵攻打壹切(今河北宣化)。朱迪不為所動,勇敢地向北推進。七月初四,到達呼原(今內蒙古呼倫湖北)。阿魯臺不敢繼續戰鬥,拋棄了馬匹、駱駝、牛羊,帶著家人逃到了烏梁哈。朱迪於是發兵向東南進攻烏梁哈。壹場大戰下來,烏梁哈被打得慘不忍睹。明軍俘虜數千人,於9月初遷回朝鮮。
永樂二十壹年,韃靼首領阿魯臺惡心再起,再次率眾攻打明朝邊境。朱迪聽說阿魯臺再次入侵,非常生氣,決定再次親征。九月初,朱迪率軍來到沙城。阿魯臺人阿提穆爾,戰前領兵投降。10月初,明軍繼續北上。韃靼王子也率兵投降。為了安撫他的情緒,朱迪當即封他為“忠勇之王”,賜名“晉中”,其余的都得到了賞賜。11月,朱迪帶著壹支龐大的軍隊返回朝鮮。
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阿魯臺韃靼再次擾亂大同等地。看到他壹再挑釁,朱迪決定徹底擺脫他們,於是第五次親征開始了。這壹次,朱迪帶來了投降的韃靼王子等人,壹來可以率先表明自己真的有臣服之心,二來也可以把他們作為人質。
25日,大軍入固原南,得知阿魯臺已逃往蘭納木爾河,明成祖下令全軍迅速追擊。6月17日,進達蘭那慕爾,仍未滅阿魯臺。
也許阿魯臺是不死之鳥,明朝對他無解。這是明朝的創始人朱迪最後壹次征服他。直到明朝宣德九年(朱瞻基是明朝玄宗皇帝的時候),阿魯臺才走完了人生的最後壹條路。阿魯臺不是死在明軍手裏,而是死在瓦拉人手裏。要不是年紀大了,他失去了往日的逃跑速度。也許阿魯泰這次會再次逃跑。不知道他下次會招惹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