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古文中關於烏梅的記載,也是我們要介紹的酸梅湯的主料。馬上就是三伏了,天氣悶熱難耐,不少人都選擇了酸梅湯來解暑消夏。說起酸梅湯,這可是來自與宮廷的藥茶,哪個大臣得賞壹壺酸梅湯,都要叩謝皇恩呢。
酸梅湯是藥食同源的產物,其所用原料在神農本草經中都有記載。
現如今酸梅湯變成了最普遍的壹種消夏飲品,但是保留了古方的酸梅湯,口味獨特,也能起到真正的消暑作用。自己在家做幹凈又味道好,比買飲料喝強多了。
首先準備食材:烏梅50克,山楂25克,洛神花8克,陳皮6克,甘草6克,桑葚10克,薄荷10克。
酸梅湯最主要的原料就是烏梅,在南北朝就有藥用烏梅汁的方法,這就是酸梅湯的前身。南宋武林舊事中所說的鹵梅水,也是壹種類似於酸梅湯的清涼飲料。等到了明代,以梅做飲的方法變得盛行起來,而且種類也多,大家開始根據個人的口味DIY起來。什麽青梅湯,黃梅湯,梅蘇湯紛紛登場。
等到酸梅湯真正風行,而且制作方式考究,就是清朝了,這種皇宮中的消暑佳品,逐漸傳入民間,在北京城火了起來。
禦廚傳人王希伏的祖父當年在禦膳房當差,曾言酸梅湯本來是出自太醫院的藥房,用以治療中暑,腹瀉。後經簡化,去了兩味藥材,加了些生津止渴,滋味相配的食材。這種北京的古方酸梅湯,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與烏梅同樣起到消暑解膩的還有山楂
生津止渴的桑葚
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甘草
祛濕健脾的陳皮
祛火清熱,健胃消食的洛神花
這些食材嚴格按照比例壹起熬制,就可以成就我們的古方酸梅湯。而且這個比例恰到好處,藥味淡,香味足,酸的柔和又豐富,滋味讓人難忘。
現代工具方便,冰鎮有冰箱,熬煮的工具也很多樣。
我們今天用到的是 養生 壺。
除去桑葚外的材料,冷水放入壺中,水量半壺,大火燒開。
燒開後瀝去水分,起到徹底清洗的作用。
將原料放入紗布中,加入桑葚,壹起打成包。
放入薄荷,加入山泉水,壹起慢熬20分鐘即可。
熬好後倒出晾涼,放適量冰糖。喝的時候撒上幹桂花即可。
配方中的量,可以熬制3000毫升的酸梅湯。足夠全家人暢飲壹天。
放冰糖的量取決於個人愛好,但是在傳統的老北京人眼裏,好喝的酸梅湯的成功秘訣,應該是如梁實秋筆下的:冰糖多,梅汁稠,水少,味濃而釅,舍不得下咽。
所以好的酸梅湯,壹定是純正的黑紫紅色。
小寧的姥姥就是地道的老北京,小時候家裏要是熬了酸梅湯,天氣炎熱的中午,放學頂著太陽走回家,壹進院就能隱隱的聞到酸梅湯的氣味,那份炎熱直接就會消退壹半。小跑著進屋,端起碗櫥裏的用大海碗盛著的酸梅湯,咕咕下肚,比什麽都酣暢淋漓。
家中的酸梅湯如今還吃出了花樣,比如這道酸梅糕,就是用做涼粉的方法,把水換成酸梅湯做成的,做好後切塊淋糖桂花,也是壹道消暑 美食 。
小寧碎碎念
酸梅湯中用到了山楂和甘草,孕婦喝,要把這兩樣去掉,他們都有導致早產的風險。
熬好後的酸梅湯料包要及時拿出,不宜久泡,會導致細菌增多。
酸梅湯放冰箱冷藏,兩天內食用完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