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文名:北瓜 。
拉丁文名:Cucurbita pepo 。
形態特征:葫蘆科南瓜屬壹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莖有半透明的粗糙毛。卷須分叉。葉紙質,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花雌雄同株,單生,黃色。果實形狀因品種而異,種子白色。
生境分布: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用途:果實作蔬菜用。此種是西葫蘆的壹個變種,還可作觀賞用。
簡介:“北瓜”屬於半野生植物,由於它的產量低,加之沒有西瓜的甜美、冬瓜的清香以及南瓜的高產量,因此,人們不太認識它。
北瓜形如南瓜而較小,又稱為桃南瓜,皮色紅黃似金,故又稱金瓜。性味甘平,無毒,具有潤肺止喘功效。我國民間常用來治哮喘
據出售北瓜的雙城市農民介紹,北瓜屬於蔬菜品種中的果菜,由於產量低不宜大面積種植,這些北瓜都是他在自家房屋前小菜園裏少量種植的,本想賣菜的時候順便捎帶著賣,沒想到卻十分受市民歡迎,壹元錢壹公斤,才賣了不到壹周的時間,家裏種植的幾十斤北瓜就已經賣沒了。據他介紹,北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做涼拌菜和炒菜。北瓜與西瓜的不同之處在於北瓜的瓤是黃色的,味道稍甜帶有清香。
2 南瓜為壹年蔓生草本。多為橢圓形,還有長條形,圓形,莖長數米,節處生根,粗壯,有棱溝,被短硬毛,卷須分3~4叉。單葉互生,葉片心形或寬卵形,5淺裂有5角,稍柔軟,長約15~30厘米,兩面密被茸毛,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沿邊緣及葉面上常有白斑。
三角形,上面密被黃白色剛毛和茸毛,常有白斑,葉脈隆起,各裂片之中脈常延伸至頂端,成壹小尖頭,背面色較淡,毛更明顯,邊緣有小而密的細齒,頂端稍鈍。卷須稍粗壯,與葉柄壹樣被短剛毛和茸毛,3-5歧。
果梗粗壯,有棱和槽,長5-7厘米,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因品種而異,外面常有數條縱溝或無。種子多數,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邊緣薄,長10-15毫米,寬7-10毫米。[3] 似桔瓣狀,呈橙黃至橙紅色不等。果柄有棱槽,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5~2厘米,灰白色或黃白色,邊緣薄。花期5~7月,果期7~9月。
單性花,雌雄同株異位。雄花花托短。花萼裂片線形,頂端擴大成葉狀。花冠鐘狀,黃色,5中裂,裂片外展,具皺紋。雄蕊3枚。花藥靠合,藥室規則S形折曲。雌花花萼裂顯著,葉狀,子房圓形或橢圓形,1室,側膜胎座,花柱短,柱頭3,各2裂。瓠果,扁球形、壺形、圓柱形等,表面有縱溝和隆起,光滑或有瘤狀突起。[4]
3.南瓜(pumpkin)是壹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葉片具白斑、果柄五棱形,又叫做中國南瓜、番瓜、倭瓜、飯瓜等。南瓜起源於中、南美洲。南瓜在中美洲有很長的栽培歷史,中國600年前開始栽培。現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亞洲栽培面積最多,其次為歐洲和南美洲。按果實形狀分為兩個變種:圓南瓜和長南瓜。 在“大遼物產論”壹文中也談到,大遼國自公元916年建國,有四大農耕區域。其中有兩個農業區、兩個半農半牧區。兩個農業的區域:壹是屬東京道的遼東北原渤海國的農業區;壹是屬南京道、西京道的長城以南燕、雲地區的農業區。兩個半農半牧區域:壹是屬上京道、中京道、遼西潢河(今西遼河上遊西喇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半農半牧區;壹是屬東京道和上京道西北部的半農半牧區。而南瓜是當時的主要農產品之壹。南瓜被當地人稱倭瓜,亦稱番瓜。瓜結實,形橫圓豎扁,而色有黃、黑綠。當時人們稱黃色的為南瓜,黑綠色的為番瓜。其實壹圃之中種形相異,農家也未強去區別。但是當時南方人由於其來源於北方,將其稱為北瓜。後來,南瓜在南方各地得到了廣泛種植,並且由於氣候和地質的原因,南瓜的味道相對北方而言,獨有特色,而且相對更易於生長。由此,人們也就將其稱之為南瓜。因此,可以判斷出南瓜和倭瓜實際上同壹物種在不同地域下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產物,實際上是同壹種瓜。中華人民***和國國家標準蔬菜名稱GB 8854-88第38項寫道:南瓜 番瓜,窩瓜,倭瓜,中國南瓜。由此也可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