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編輯
臺灣省牛奶棗屬於大棗,又名茅野棗,又被稱為印度棗、緬甸棗和郭茜茜棗。臺灣省牛奶棗原產於小亞細亞南部、北非和印度東部。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從臺灣省引進以來,在廣東、福建等地廣泛種植。
臺灣省牛奶棗以其果脆香甜、清香爽口、風味獨特而聞名。果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大量類黃酮。[1]?
分布範圍
編輯
常分布於臺灣省、福建、漳州等地。[2]?
栽培技術
編輯
栽培地點的選擇
坡度要選擇光照充足的南坡、東南坡或西南坡;應選擇地下水位低、土層深的平地。[3]?
種植時間
每年2-4月份最好,營養袋用假苗更好。種植後澆足根水,然後每隔2-3天澆壹次,直到成活。
種植密度
種植點0.6m見方,施足有機肥後覆土;密植最好以3m×4m(55株)或3m×5m(44株)的株距進行規劃,封後再改為6m×4m(27株)或6m×5m(22株)。
授粉樹配置
以酥蜜為主要種植品種時,可與其他較好品種按15-30%的比例作為授粉樹。[3]?
土壤、肥料和水管理
1壹年生樹:幼苗成活後1個月開始施肥。開始時每株用10%腐熟稀糞水加0.1%尿素,以後逐漸增加濃度和用量,適當增加磷鉀肥,全年追肥5-6次,至10月結果。
兩年以上的樹:重新施基肥,適時追肥。春季萌芽、立樁、修剪前施底肥。追肥壹年進行四次,分別在5月、6月、7月和8月。其中前兩次施肥是促進新梢生長和花芽分化,氮磷鉀比例約為4∶2∶5。施肥比例:基肥占全年用量的40%。可選擇50公斤海藻有機肥(每畝2袋)、50公斤天脊有機肥(每畝25公斤)、25公斤土壤調理劑(每畝2袋)作為基肥,有助於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中和土壤p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土壤結構。花前肥占20%,膨脹肥占20%,根追肥占20%。
3根追肥:因為臺灣省大棗抽枝抽葉,同時開花結果,花量大。除常量元素外,對鎂、硼、鈣、鋅、鐵等微量元素也很敏感。因此,壹般在花期噴施0.1-0.2%硼砂,每7-10天噴施壹次,共3-5次,可同時添加0.1%尿素和0.2-0。也可噴施水硼1500倍葉肥1000倍、綠馮寶1500-2000倍、多糖鈣銨800-1500倍或康普液硼1000-1500倍等。
4.果園水分管理:臺灣省大棗5-7月生長期,註意清溝排水,以防梅雨。7-8月需要中度幹旱。如果太幹燥,要及時澆水,土壤要保持壹定的濕度,避免突然幹燥和突然濕潤,否則容易造成果實開裂或掉落。
5.土壤改良:結合冬季清園,可深翻太陽,用“客砂或客土砂”進行土壤改良消毒,增加有機肥的施用,提高土壤綜合肥力,改善土壤結構。
樹木管理
整形修剪壹般在每年的2-4月進行。主枝再生:每年2月底至3月中旬,將主枝從地面以上40-50cm處鋸斷。新枝萌發後,選擇2 -3個分枝作為主枝,輔助主枝的數量與樹齡、種植密度等有關。當新梢長40-60cm時,其余管理同前。直立支撐捆綁:臺灣省青棗樹自然開放,導致枝條下垂,容易劈裂。所以,立柱子是必須的。修剪時,要剪掉橫枝、長枝、過密枝和拖地枝,把枝尾幼果連同花頭壹起剪掉,直到花期結束,有足夠的掛果,以免影響初果的膨大和質量。
花果期管理
1生產期的調整:為了調整臺灣省大棗的果實成熟度,通常采用補充光照的方法。具體做法是:6月初至7月中旬,在樹冠上方約1m處懸掛40W白熾燈,每666.7m?10-12,30-40天,夜間照明。每晚9-11小時照明更好。
2.提高座果率:除補光外,還有其他措施:①花期環剝,從主枝距基部15-20cm處開始,幹周1/3處間隔5cm環剝;②除花期噴硼外,還可噴赤黴素15-30ppm、細胞分裂素600倍液;(3)如遇花期幹旱,中午前後可在園內噴水,增加園內空氣濕度,以利於授粉受精;④在果園裏放蜜蜂或腥魚,吸引蒼蠅等其他昆蟲授粉,提高坐果率。
3疏花疏果:青棗花疏果量比較大。因此,應盡早進行疏果和套袋。幼果長到花生大小時,結合修剪,去除密集果、小果、畸形果、傷果。壹般以壹節留壹果或兩節留壹果為好,多留粗枝,否則留少。最後全葉的出果率達到(2-3): 1。早期疏伐以減少養分消耗。[3]?
消滅病蟲害
1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炭疽病、棗疫病、黑煤病、環斑病、根腐病等。
白粉病:白粉病是大棗最常見、最嚴重的病害。8-9月是發病高峰期。大多數或所有受損的果實和葉背都覆蓋著白色粉末。防治方法:①冬季做好清園工作:清除園內枯枝、落葉、雜草,集中焚燒,噴灑殺菌劑壹次消毒。(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施葉修1500倍液或(盛達M-45)500倍液或25%特普靈1000倍液,以後每隔7-10天噴施壹次,共3-4次。
炭疽病:主要發生在夏秋季,新梢生長和果實發育均有發生。可選用克殺得31500倍+阿維菌素殺蟲脒1000倍+阿卡得1500倍,間隔7天,噴灑2-3次。
棗疫病:主要發生在6月5438+01-65438+2月,遇持續低溫陰雨天氣嚴重。葉子被水燙了,背面產生了稀疏的黴菌層,葉子容易脫落。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噴施600倍90%乙霜靈可濕性粉劑或500倍(盛達M-45)或500-800倍55%霜網粉。
害蟲:主要有蟎類、桔小實蠅、蛾類、薊馬、木虱、葉蟬、介殼蟲、粘蟲等。
蟎類(紅蜘蛛):成蟲和若蟲吸食樹葉和果實。防治方法:發生初期,用1.8%阿維菌素2000-3000倍,粉蟎危3000倍或粉蟎3500倍輪換使用。
其他害蟲(如介殼蟲:斯汀康1000倍+金賽1000倍;粘蟲:kocide 31500倍;桔小實蠅:順發寧1500倍)可與其他害蟲結合,根外追肥,同時做好各種病蟲害的綜合防治。[3]?
三元素缺乏癥
臺灣省大棗有大量的枝葉、花和果實,帶走了大量的土壤養分。施肥不當容易引起元素缺乏癥,對鎂、硼、鈣、鋅、鐵等微量元素特別敏感。在整個管理過程中,需要及時補充微量元素。
缺鎂:缺鎂時,老葉變黃,葉脈保持綠色。糾正方法:①花期根外噴施0.2-0.3%硫酸鎂,每7-10天壹次,3-4次;缺鎂嚴重的果園,每年每畝可施硫酸鎂15-30kg或鎂硼25kg。缺鎂易引起白粉病,應采取積極措施預防。
缺硼:青棗對硼的需求量大,及時補充硼肥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達到升級增值的效果。營養生長期,棗樹缺硼,枝頂新芽停止生長,幼葉畸形,葉色暗淡,葉背黑褐色,頂部葉脈變黃脫落。初花期缺硼表現為開花慢,花少,花不同時實。結果期,缺硼的頂部果實木栓化,呈褐色,形成空腔,使果肉變硬,風味變差。果皮表面凸起如腫瘤,降低了果實的商業價值。每畝基肥可施鎂、硼25公斤。在生殖生長期,即花芽形成至結果期,可用0.1%水硼溶液葉面噴施,每10-15天噴施1次,共3-5次。
缺鈣:水果缺鈣後,品質和耐貯性會降低。兩袋土壤調理劑可裝25公斤,每畝裝載量20公斤可得半袋。[3]?
適時收獲
當果實表面綠色開始褪為淡綠色,逐漸轉為白色或淡黃色時,即可采收。當收獲過熟時,肉往往會變軟,肉的味道變淡,從而影響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