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自然銅的礦物性質

自然銅的礦物性質

提示:上面提到的所謂“科技術語定義”,是局限於中醫的片面定義,也是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卷》給出的定義。但對於“天然銅”,中國地質大學數字地質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百科全書卷給出的定義是:天然銅,英文是自然界中銅元素自然生成的各種片狀、板狀和塊狀集合體。

天然銅是自然界中銅自然生成的各種片狀、板狀和塊狀集合體。未經氧化的天然銅表面呈紅色,有金屬光澤。然而,由於氧化作用,天然銅通常呈棕黑色或綠色。天然銅往往含有鐵、銀、金等微量元素。銅是壹種重要的金屬,用途廣泛。

原生自然銅通常含有少量或微量元素,如鐵、銀、金、汞、鉍、銻、釩和鍺。當Fe低於2.5%時,Ag多為自然銀包裹體,Au固溶體可達2~3%。次自然銅比較純。晶體結構屬於等軸晶系。晶體有立方體、五邊形十二面體和八面體。

天然銅(粗產品)

形狀,立方體或五角十二面體的晶面上有條紋,相鄰兩個晶面的條紋相互垂直。聚集體是致密、塊狀、分散的球形結核。藥用者多為立方。淺黃銅色,表面常呈黃褐色。條紋是綠色和黑色的。強烈的金屬光澤。硬度6 ~ 6.5,易碎。相對密度為49 ~ 52。沒有乳溝,鋸齒狀骨折。黃鐵礦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硫化物,存在於各種巖石和礦石中,但多為火山沈積和火山熱液作用形成。外生黃鐵礦存在於沈積巖、沈積礦石和煤層中,此處形成的黃鐵礦多呈致密、結節狀。產於遼寧、河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等地。黃鐵礦在氧化帶中不穩定,容易分解形成各種鐵的硫酸鹽和氫氧化物。鐵的氫氧化物是褐鐵礦。同時保留了黃鐵礦的假象。在雲南、廣東等省的壹些地區,這種已經變成褐鐵礦的黃鐵礦會被稱為“自然銅”。其療效是否和硫鐵礦壹樣值得研究。

等軸晶系,Oh5-Fm3m;;A0 = 0.361nm;Z=4 .原子密集堆積成立方形狀,位於立方晶胞的角部和所有面的中心,形成按立方中心排列的銅型結構。六面體晶體,Oh-m3m (3L44L36L29PC)。完美的晶體是罕見的。主單形:立方體a,菱形十二面體d,八面體o,也有六面體h .雙晶面為(111),簡單接觸孿晶常見,也有兩個晶體穿插。聚集體通常是不規則的樹枝狀、片狀或扭曲的銅線狀、纖維狀等。次生自然銅多呈粗粉狀或片狀、細脈狀、致密塊狀等。它是地質作用還原的產物,形成於原生熱液礦床;也見於含銅硫化物礦床氧化帶的下部,常與赤鐵礦、孔雀石、輝銅礦等共生。,並被硫化銅還原:

CuFeS2(黃銅礦)4O2硫酸銅硫酸亞鐵

2 cuso 4·2 feso 4·H2O;Cu2O(黃銅礦)Fe2(SO4)3 H2SO4

Cu2O H2SO4硫酸銅H2O銅(自然銅)

天然銅有時占砂礫巖的膠結物,出現在含銅砂巖中。在氧化條件下不穩定,常轉化為銅的氧化物和碳酸鹽,如黃銅礦(Cu2O)、黃銅礦(CuO)、孔雀石、藍銅礦等。表面常出現銅紅色、棕黑色的氧化膜。條紋是銅紅色的。金屬光澤。不透明。沒有乳溝。硬度2.5~3。相對密度為8.4~8.95。延展性,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顯微鏡下:玫瑰紅、銅紅色。反射率r: 61(綠色),83(橙色),89(紅色)。

【鑒別特征】銅紅色,表面有棕黑色氧化膜,致密度高,延展性強。常與孔雀石和藍銅礦伴生。在火炬火焰中易熔,火焰呈綠色(銅色)。自然銅常見於原生熱液礦床、含銅硫化物礦床氧化帶下部和砂巖銅礦床中,是各種地質作用中的還原帶。

作品下的產品。天然銅在表面和氧化環境中不穩定,容易轉化為銅的氧化物和碳酸鹽,如黃銅礦、孔雀石、藍銅礦等礦物。

世界著名的天然銅產地有美國的蘇必利爾湖、俄羅斯的圖林斯克和意大利的蒙特卡蒂尼。中國大冶、湖北、東川、江西、德興、銅陵、安徽、會理、四川和長江中下遊都產於銅礦床的氧化帶。湖南省麻陽縣九曲灣銅礦床也是以自然銅為主要銅礦物。保存單位:中國地質博物館圖片說明:此圖為中國銅的標本照片。銅黃色。條紋:銅紅色。光澤:金屬光澤。不透明。解決

原因:沒有原因。硬度:2.5-3。比重:8.5-8。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

保藏單位:中國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