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壹個崇拜自己“道德”的國家。做人就是要維護自身的道德。即使為此而死,也是很光榮的。我不認為松子獻身於“贏得愛情”。應該說,對於松子來說,愛就是奉獻。電影裏,松子並沒有和那些男人壹起去獲得愛情,而是她覺得自己被需要,那些男人也需要她的愛,所以她給了她的愛。當理發師有了自己的家庭,不再需要她了,所以她辭職了。和前面的回答相反,我覺得影片想表達的是松子這輩子從來沒有渴望過愛情。對於松子來說,愛就是奉獻。
同時,日本人也推崇“樸素”,即堅持自己的道德而不自知。在各種熱血漫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主角都是單純、天真、有毅力、有耐心的,而其中,像傻逼壹樣單純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這種性格特質壹直是日本人最認可的。在電影裏,松子也有這樣的特點。松子壹直在單純的付出自己的愛,壹直在付出卻沒有意識到。
日本文化的另壹個重要因素是“恥感文化”。日本人極其在意別人的看法,達到了壹個極端,甚至把別人的看法內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在這部影片中,評價松子行為價值的任務掌握在觀眾手中。在我們看來,松子是卑微的,但她的行為卻給別人帶來了愛。這種行為很棒,所以她才會做這種事。
接下來要說的是日本人對“耐心”的推崇。日本有很多變態的做法,比如冬天在瀑布下打坐。他們認為,無論是來自外界的身體上的痛苦,還是來自他人的心理上的批評,都可以通過忍耐來化解。只要心靈能“悟”,不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就能更輕松從容地面對世界。這是他們禪的精髓。雖然是通過中國傳過來的,但不得不說這方面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發揚光大。電影裏松子的失望都是痛苦,也就是說都是需要耐心的部分。所以那句“我生而為人,對不起”也是為了突出松子的痛苦。最大的痛苦就是否定自己的人生。
所以現在回過頭來看,導演到底想通過這部電影表達什麽?其實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對松子偉大人格的致敬。她忍受過男人的各種痛苦,卻還在奉獻自己的愛。雖然她很痛苦,但她壹直堅守著自己的“道德”。“生而為人,對不起”指的是松子所承受的痛苦——即使她已經徹底否定了自己的生命,但她依然忍受著這樣的痛苦,進行著自己“付出愛”的人生計劃,繼續把自己的自由之愛奉獻給偶像團體。
耐人尋味的是松子的死——她並沒有像日本人鼓吹的那樣自殺,而是被壹個玩耍的少年殺死的。那我們來看看她死前發生了什麽:她遇到了獄友,決定靠自己為自己而活。在我們眼裏,松子悲慘的壹生似乎終於有了希望,會真正幸福,但她卻在此時死去。我們為她感到難過。但導演想表達的其實是,擁有如此偉大人格的松子,最後卻背叛了自己的“道德”——奉獻了自己的愛情,為自己而活,所以她死了。如果導演想表達我們感受到的遺憾,他可以安排松子死於交通事故,這樣會讓他感到更多來自命運的無力,但導演選擇了被殺。日本人很愛各種比喻,所以這樣壹種死法的內涵不容忽視。可以說松子是被日本輿論害死的。最自由時期的青少年,可以算是最好的年齡。是壹群少年殺了松子而不是壹個,也說明這種判斷來自日本大眾,而不是個人。所以,松子違背自己的“道德”,自私自利地為自己而活,是日本主流價值觀所不能接受的。
我會這樣看日本人,受《菊與刀》這本書影響很大。不管這本書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學,單就內容而言,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日本就是這樣壹個謹慎的國家,不會無緣無故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毫無根據的優越感,哪怕是對二戰時想在亞洲推行的“大東亞榮耀圈”。但是用書中提到的觀點來解釋就合理多了。禪修,對於中國人來說,應該屬於興趣的範疇,不會強行接受。而在日本,他們卻把精神重要性上升到了國家層面,甚至不惜重金給國民加上壹種“恥感文化”來逼迫他們多受點苦。在我們看來是壹種扭曲,但日本人重視的是通過對痛苦的忍耐達到“頓悟”的境界,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麽他們說每個日本人都有機會成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日本人在我們看來如此“傲慢”。剛接觸這些東西的時候,心情真的很復雜。日本對生活的理解和實踐與我們完全不同。它被扭曲但充滿了純粹的美。
在這裏,我們可以發現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與西方和鄰國中國完全相反。所以這就是為什麽,這樣壹部日本電影,我們在這裏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