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見過血紅色的羅非魚嗎?黃棕色或黃褐色羅非魚最常見,這兩種體色也是它的本色。
不過,紅羅非魚雖然不常見,但已經逐漸取代正常羅非魚,成為新壹代“寵兒”,而早已開始被人們排斥的正常羅非魚更是冷門。這是怎麽回事?讓我們互相了解壹下。
羅非魚的崛起
在中國南方的許多水域,羅非魚已經悄然成為優勢魚種,尤其是在廣東和廣西。喜歡釣魚的小夥伴,幾乎在任何野外水域都能找到羅非魚的蹤跡。然而,羅非魚不是很受歡迎。甚至在某些地區,羅非魚被稱為“垃圾魚”。
然而,妳可能沒有想到,羅非魚曾經是養殖魚類的“寵兒”。首先,羅非魚不是中國本土的魚類,而是非洲本土的淡水魚。因其外形與我們常見的鯽魚有些相似,故又稱“非洲鯽魚”。
羅非魚進入中國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46年,臺灣省戰士吳和日本漁業專家郭從新加坡帶了幾百尾羅非魚苗到臺灣省。沒想到這些魚苗大量繁殖,成為當時臺灣省的主要養殖魚類。為了感謝吳的和郭的,人們稱他們為“人”。
後來1957年從越南引進羅非魚作為我國南方的經濟魚類。當時中國選擇引進羅非魚的主要原因是它們適應性強,可以在低氧、輕度汙染的環境中生存,而且生長迅速,顯然是養魚的理想選擇。
再加上羅非魚肉質細嫩,刺少,所以壹開始市場反饋很好。也正因為如此,羅非魚養殖已經從海南、廣東擴展到周邊和北方省份。
不喜歡羅非魚
羅非魚因其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強、繁殖能力強而深受養殖戶喜愛,因此我國羅非魚養殖量壹直呈爆發式增長。但隨著養殖越來越多,羅非魚顯然不會定居在魚塘,而是會在洪水時逃到野生水體,從而形成野生種群。
沒關系,畢竟對釣友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羅非魚很好吃,只要水裏有羅非魚,基本上就不會“空軍”了。
這本來是壹件好事,直到人們發現,連村子附近的壹些溝渠裏都有羅非魚,這太可怕了。畢竟很多溝渠發臭,很少有魚能在這裏存活,但是羅非魚卻能在這裏自由自在的遊動,這不僅讓人在吃羅非魚的時候填滿了各種畫面,於是羅非魚的“臟”就開始了口耳相傳。最終,人們忽略了大多數羅非魚生活在幹凈的水中,並將其與曾經的埃及池魚相提並論。
紅羅非魚是怎麽回事?
當我們看到壹條魚的體色和正常魚不壹樣時,我們通常會認為它是壹種突變。然而,紅羅非魚不僅僅是壹種突變。
首先,紅羅非魚又名彩虹鯛,是壹種利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養殖的色澤鮮艷的羅非魚。其次,彩虹鯛的親本是尼羅羅非魚和莫桑比克羅非魚。
這兩種羅非魚都是從中國引進的經濟魚類,它們的紅色來自莫桑比克羅非魚,因為正常莫桑比克羅非魚的胸鰭基部是鮮紅色的。
但在人工養殖下,動物本身容易發生基因突變,於是專家選擇壹部分莫桑比克羅非魚和尼羅羅非魚進行雜交,經過幾代的繁殖,最終培育出彩虹鯛魚。
專家之所以花費大量精力培育彩虹鯛魚,是因為他們發現,在紅色基因發生突變的同時,羅非魚的肌間棘逐漸減少。
所以經過雜交育種,虹鱒的肌間棘幾乎消失,肉質比其他兩種羅非魚更嫩。
此外,虹鱒魚的體腔內沒有黑膜(學名為腹膜,位於魚的腹壁和內臟之間,能分泌粘液濕潤器官表面,減少器官間的摩擦,具有吸收沖擊和保護內臟的作用),黑膜是魚腥味的主要來源之壹。當然彩虹鯛魚也不全是紅色的,還有珍珠白、豹紋等很多品種。
不同品種的體色差異很大。比如珍珠白羅非魚,以亮白色為主,紅色較淺。紅羅非魚其實是人工養殖和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結果。與正常羅非魚相比,刺少,腥味輕,肉質更嫩。所以逐漸取代了羅非魚正常體色的地位。
然而,今天的紅羅非魚和剛來的羅非魚壹樣,壹直對關在籠子裏或魚塘裏感到不安,它們悄悄逃到野外水體,希望它的生存能力不要強到能在溝渠裏生存,否則就會步正常羅非魚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