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三線建設背景
2018至10中宣部明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精神”體現了奮發圖強的精神、胸懷大局的擔當精神、精誠合作的團結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蘊含著勇於為黨和國家、為社會主義建設付出甚至犧牲的家國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
1964年至1980年,我國中西部13省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
二、三線建設內容
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份,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和西北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俗稱“大三線”,壹二線地區腹地俗稱“小三線”。大致說壹下行政區劃:壹線地區: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新疆、西藏。三線地區: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份腹地,* * *涉及13省份。第壹層和第三層區域之間的區域是第二層區域。
在壹二線省份建立了壹批省級“小型三線地方軍工企業”,由省國防工業辦公室牽頭,生產半自動步槍、7.62毫米中等威力步槍、手榴彈、引信、迫擊炮彈、重機槍、中小口徑迫擊炮、火箭炮、火箭筒、高射機槍和無後座力炮,即步兵營的火力。力爭“挽救”自衛戰爭,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堅持抗戰。阿城和尚誌是黑龍江的小線,吉林輝南,遼寧朝陽淩源,山東沂源,河南濟源,湖北襄陽。湖南婁底、廣東連江、廣西河池、安徽六安、上海渭南、江西萬載、安福、福建三明、浙江雲和、龍泉、江蘇盱眙、新疆和靜縣阿拉溝、甘肅平涼。
貴州、川東山區、川中平原、漢中、秦嶺北麓的新項目多,規模大,產業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和電子工業,綿陽和廣元接收核工業和電子工業,重慶是常規武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鈈生產堆(816廠)和常規潛艇制造(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納光電產業,安順主要接納飛機產業。需要註意的是,三線建設並不都是沿海產業內遷,還有大量的長慶油田、攀枝花冶金工業、六盤水煤炭工業等基礎產業和大量的配套鐵路、公路。
19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和冷戰的放松,三線建設從保密壹詞逐漸見諸報端。改革開放後,很多三線建設單位因為地處偏遠,與世隔絕,很難發展。1983 65438+2月中國市政府在成都成立國務院三線辦(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21世紀更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 11 10月份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了第壹批121單位,移動合並48個單位,全部轉為15單位。後來壹些三線企業轉移到附近的中小城市,如鹹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廣元、德陽、綿陽、天水等。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向成都、重慶、Xi、蘭州等大城市轉移。
擴展數據:
從1964到1980,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期間,國家對屬於三線地區的13省區的中西部地區投資2052.68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0%以上。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在“民以食為天”、“做好人馬上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背起行囊,跋山涉水,來到祖國西南西北的深山峽谷和大漠荒野,在那裏安營紮寨,負重前行,用辛勤的勞動、汗水和生命建成了65438+。
三線建設
三、三線建設的意義
三線建設詮釋了民族憂患意識的深刻內涵。中華民族是壹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它培養了深刻的憂患意識和文化信仰。正是因為歷代有識之士從國家利益的角度把國家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華民族才壹次次從內憂外患中轉危為安,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數千年。由於沿海城市和地區產業布局過於集中,戰略後方缺失,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不僅涉及工業、交通的重點企業要及時搬遷,相關科研院所也要向內陸腹地轉移。黨中央基於“備戰備荒”的戰略指導,迅速統壹意見,形成* * *認識,果斷作出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壹場涉及13個省區、數千萬人力資源的大會戰,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三線建設加速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廣泛傳播。為了鞏固新的政權,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狀況,黨和國家在重點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的同時,更加重視內陸的建設。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提出“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陸工業的關系”,為三線建設的提出奠定了基礎。三線建設發展後,中國將部分工業生產力向西南和西北內陸地區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冶金、交通、國防工業等核心項目發展迅速。上世紀70年代,三線建設全面鋪開,壹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骨幹企業在西部地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形成了以攀鋼集團、酒鋼集團為代表的鋼鐵企業。以酒泉、西昌為代表的航天中心;以六盤水、渭北為中心的煤炭基地;以重慶、湘西為代表的常規軍械基地;以江漢、長慶、中原為代表的氣田。投資建設了川黔、成昆、貴昆、向莆、向倩鐵路幹線10條,總長近8000公裏,修建公路25萬公裏,形成了45個重大產品專業、2000多個科研基地、大型骨幹企業和科研單位。與此同時,資本、技術、人才、機械設備等生產要素迅速向西部地區聚集。大量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也向三線地區轉移。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也向西方輸送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西方的工業文明註入了巨大的活力。特別是通過傳、幫、帶,為西部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西部地區觀念的更新,初步改變了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促進了我國內陸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
三線建設促進了移民文化的產生和交融。從1964年到80年代初末,三線建設經歷了17年的移民潮,跨越了13個省區,400多萬專家學者、技術工人、技術人員和黨政幹部從上海、沈陽、哈爾濱、吉林、北京、青島等工業中心遷往內地,紮根邊疆。移民的湧入對當地人的生活狀況和地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按照當時中央制定的“依山、隱蔽、分散”的原則,三線建設項目,尤其是大中型企業和國防工廠,大多位於山谷之中。除了生產設施,還建設了醫院、托兒所、學校、公安分局等壹整套生活保障體系,為移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支持,為移民文化的產生和融入搭建了平臺。結了婚有了孩子,壹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建設者,離開了家鄉,不僅帶來了家鄉的感情,也帶來了家鄉的風土人情。也為當地的文化註入了新鮮的血液,所有的新元素都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著裝、舉止。搬遷工廠到來後,各地的搬遷工人,遠離故土,除了有故鄉情結外,還有壹種“同為異鄉人”的文化心理。壹些搬遷的工廠,尤其是大中型工廠,壹般都有自己的生產生活系統,形成壹個看起來像“小社會”的特殊共同體,從而形成新思維、新觀念、新機制,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寬松的文化氛圍、寬松的文化心理、開闊的文化視野、多元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移民思想的碰撞和思想的新解放,形成了好客、開放新奇、包容包容的生活品質,實現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有機融合,為今天西部地區多元文化的開放、發展、和諧、融洽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