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第壹需要。沒有食物,任何人都無法生存,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吃什麽,怎麽吃,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吃法。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歷史。歷代帝王建都北京,為北京文化積累了深厚的內容。飲食文化是各種文化的內容之壹,博大精深。正如中國八大菜系的形成和演變壹樣,它也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雖然京菜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它是中國主要的地方菜系之壹。
北京在歷史上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得生活在北京的人復雜多樣,這體現在飲食上。各行各業的人口味不同,飲食也就多種多樣。有八大正宗菜系,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地方小吃、涮烤、涮烤,還有外地進口的洋快餐。如今的餐飲市場空前繁榮。有壹切可以緩解饑餓和饑餓感。
該吃的都吃了。還有什麽好吃的?人們想知道老北京人吃什麽。可以說,解放前的老北京,真正有錢的人並不多。王公貴族吃的是山珍海味,而普通人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萬壹婚喪嫁娶,吃“八碗”就好了。
老北京的“八大碗”有哪些?60歲以下的人沒見過它,有些人沒聽說過,更不用說吃過它。吃遍了北京的“好館子”,很多現代人都懷舊了,懷念老北京的美食。
其實老北京的“八大碗”就是壹道普通實惠的菜,就是雞鴨魚肉八種精心烹制,用傳統的瓷碗盛著桌上的美味。“八大碗”,說白了就是三黃雞、黃魚、肘子、肉丸、米粉肉、紅燒肉、松肉、排骨。
老北京的“八大碗”是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生日、婚禮、葬禮、孩子滿月都少不了它。解放前沒有今天這麽多的飯店、餐館,老百姓大多很窮。遇有婚喪喜慶之事,家裏、村裏都搭起了大棚,招待親朋好友。所以在那個年代,做這種食品生意的廚師被稱為“跑大棚的”。
通常宴席桌上有四菜、四涼菜、四熱菜、八菜、八碗。後來,餐廳菜肴逐漸演變為“四冷”或“六冷”,八熱菜、十熱菜、十二熱菜。為了美觀,碗被改成了菜。
老北京的“八大碗”雖然民間喜聞樂見,但也曾是宮廷中的美味。相傳慈禧太後出逃時,逢人家庭喜事,品嘗民間“八大碗”。回京後,我讓禦廚按照民間慣例做菜,招待文官們。
老北京的“八大碗”壹度失傳,至今很少有人會做,所以人也難吃。但聽說位於盧溝橋宛平劇院的“老北京印象”為了弘揚民間飲食文化,尋找制作“八大碗”的秘方,最終在民間找到了壹位能制作老北京“八大碗”的老年廚師。時至今日,《老北京印象》中的“八碗”在傳統制作的基礎上,開發創新了許多新品種,並根據現代人的口味,陸續推出了八碗海鮮、八碗牛羊肉、八碗豬肉、八碗禽肉、八碗進口貨、素菜等。消費者來到“老北京印象”,不僅能吃到經濟實惠的“八大碗”,還能觀看到“老天橋特技藝術團”精彩的特技表演,著實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