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鯽魚當歸湯
我先問妳壹個問題。有多少人覺得魚和羊肉放在壹起燒“鮮”?請舉手。
滿漢全席就是壹個經典的炒作案例。
所以如果我現在告訴妳,這其實是壹百多年前餐飲行業的壹個誤導性的美麗的推廣,妳願意相信嗎?其實不僅僅是魚羊稀少這種誤導,就連滿漢全席也是商家刻意推廣的。妳還願意相信清朝皇帝吃的飯裏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嗎?
徐州名菜羊坊倉魚
真的,這是事實。別看什麽魚,羊肉湯,羊肉魚荷包,羊肉藏魚之類的名菜。但說實話,這只是代表了當地的味道,並不是魚羊的原產地。所以今天同事跟我爭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發現很多人都被洗腦了。
魚和羊是新鮮的。這個典故來源於清朝的袁枚,壹個愛羊的大學者。據說有壹次他在家裏請客。桌子上擺著幾碗羊肉菜,白切羊、紅燒羊、羊肉粉絲湯、蜜蠟羊腿等等。然而,壹些客人可能會發現羊肉有腥味,拒絕動筷子。
袁枚覺得場面有點冷,就說:“羊肉味道這麽好,妳們怎麽不都吃了?就像古人創造漢字的時候說的,魚羊很鮮,美字出自羊,鮮字出自羊,湯字出自羊,吉祥字也出自羊。妳看,什麽山珍海味都不如羊肉好吃。”客人們接著開懷大笑,幾盤羊肉被壹掃而光。
這是最早的現在魚羊鮮的說法。但其實袁枚當時是在用調侃的語氣說話,無非是勸大家多吃羊肉。因為他不可能沒讀過《說文解字》,他不能不知道“新鮮”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什麽:
魚的名字,出了國。把妳的聲音從魚那裏救出來。
意思是:新鮮,壹種魚的名字。產於浣熊國。以魚為部首,省去兩只羊為音側。因此,在古代漢語中,葉賢讀的不是西安,而是思遠。看了看是不是特別別扭。
徐州彭祖樓
但是到了現代,不知道是不是被袁枚誤導了。徐州的廚師們開始發明壹個傳說:據說有壹天彭祖不管爐子,鍋上面蒸的鯽魚掉進了底下的羊肉湯裏。被發現的時候,羊肉已經燉得很脆了。800歲的彭爺爺嘗了嘗,覺得很好吃,就以魚羊為鮮食。
但實際上只代表了徐州當地的味道。比如我在本地吃這道菜的時候,我覺得它沒有什麽可取之處。羊肉是壹種個性很強的紅肉,而魚總有或多或少的腥味。所以他們相處不好,反而會破壞彼此帶來的原汁原味。這不是壹對優秀的cp,就是勉強能吃,壹點都不出彩。
所以更多的是壹種鄉土味道的記憶,比如貴州的羊平板湯,本地人在享受,外地人掩面而逃。東臺的魚湯面很受當地人的歡迎,我第壹口就吃到了很濃的香味,第二口根本咽不下去。魚和羊也是如此。羊肉本身的味道很重,魚的味道更明顯。以前的廚師都認為加了新鮮的食物和好的食物才是好菜。
羊肉最好單獨作為壹道菜。即使要和其他葷菜壹起煮,也壹定要選擇沒有個性的白肉。比如我們可以用兔肉。兔肉和誰壹起煮吃起來都壹樣,沒有個性。配羊肉應該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兔子和嫩羊燉的時間基本相同,可以壹起放入火中,也方便。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說:可以多講,但是魚和羊是個新鮮詞。很有可能原意已經變了,妳說呢?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會談談魚和羊的真正含義。
西北很少見到魚,東南很少見到羊,所以融為壹體。
明朝末年,張瀾的《閑言碎語集》中有壹句話:
“東南魚多羊少,西北魚少羊多。所有人都認為它的土地是最重要的。故取魚羊為鮮。”
與此說法類似的還有廣東新余:
東南羊少魚多,海邊有些人不知道羊的味道,而西北羊多魚少,他們的人也是。兩者都有,所以魚羊二字是“鮮”。
至此,真相昭然若揭。我們所謂的魚和羊是新鮮的,並不是要壹起燒。就是因為這兩者結合在壹起在哪裏都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