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節了,很想體驗壹下這種氣氛,就讓奶奶教我包粽子。做粽子,首先要把葉子洗幹凈,泡在熱水裏。然後準備棗、蛋、肉等。對於餡料,煮出妳喜歡的美味餡料,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先把長葉子折起來,圍起來,做個窩,中間放好準備好的糯米和粳米,包邊包角。然後把餃子放在米飯裏,揉成壹團,最後把竹葉包裹的餃子做成四角。
包粽子的功夫都在最後壹道工序。妳的粽子包的好不好,取決於四個角是否對稱,是否有型。剛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扭成壹團,要麽是六個角,要麽是壹個球。
奶奶不止壹次看著我的“傑作”笑:“這,這能叫粽子嗎?妳把細線綁在哪裏?”
我暈!情感粽子的四個角方便用細線掛起來。為什麽這個世界上沒有圓圓的粽子?
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用大火煮。大約1小時後,用文火煮30分鐘。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渴望揭開鍋蓋看看情況。因為粽子的香味從鍋裏飄出來,讓我口水直流。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長。當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時,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可以看到裏面金黃綿軟的“宗肉”。咬壹口,太好吃了,差點把筷子都咬掉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嘗到了勞動的果實,不甜。
偏激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北方有棗粽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餡料。吃粽子的習俗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午節、五月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它始於愛國詩人屈原,流傳於全國。大家都知道屈原的人,大家都用粽子悼念先烈。
今天,媽媽要教我包粽子!
我媽今天六點起床買粽子葉泡糯米。等我起床的時候,我媽已經把材料準備的差不多了。我媽拿起兩片粽子葉重疊的部分,卷成漏鬥狀保證不漏,塞了壹點糯米進去,放了壹個蜜棗和壹些花生進去,填了糯米,用白線紮好。壹個小粽子做好了。看著媽媽手裏小巧精致的粽子,我很羨慕,想著自己包的是什麽。
終於輪到我包裝了。我和我媽壹樣,把兩片粽子葉疊在壹起,卷成漏鬥狀。我也抓了壹把糯米塞進了粽子葉裏,但是粽子葉裏的糯米因為我手壹松都掉了出來,地上很臟。“我不怕失敗。重要的是堅持下來,再來!”我媽媽鼓勵我。第二次,我終於跨過了這個坎。是時候把事情放到第三步了。我挑了壹大塊蜜棗放進去,然後放了壹把糯米。但是我在用白色行李箱的時候,灑了很多糯米。我媽教我,“粽子葉不能放太多,不然會出來的。”我點點頭,看著我反復努力。
提索
6月1日,我和媽媽去超市,看到很多人在買粽子。我問我媽為什麽那麽多人買粽子。我媽媽說明天是端午節。我媽媽問我是否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講過端午節的由來。我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是壹位出國的大臣,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國王卻不聽他的勸告去抵抗秦國的入侵。他心痛不已,便投汨羅江自盡。他死後,楚國人民非常悲傷,他們湧向汨羅江去悼念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媽媽說,我們回家包粽子好嗎?我樂呵呵地說:“好吧,我們包八寶飯吧”。
做粽子的過程:首先將糯米、紅豆、葡萄幹、花生、綠豆、豇豆、蕓豆、玉米粒浸泡半小時。這是洗粽子的葉子,做壹根線用來綁粽子。
第二步:包粽子時,先將兩片粽子葉疊在壹起,捧成錐形,然後放入浸泡過的粽子餡中。然後把粽子葉對折,用線把餡紮緊。壹定要系緊。因為煮的時候,米飯受熱會膨脹。
第三步做飯,要煮半個小時。
感覺自己做的餃子比超市賣的好吃,因為這是自己勞動的成果,所以妳覺得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