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沔陽三蒸
介紹: 沔陽三蒸是仙桃(荊州地區較大的縣級市)的壹道傳統名菜,即粉蒸肉、蒸珍珠元子、蒸白丸。珍珠丸子色澤晶瑩潔白,米粒豎起似珍珠透明,肉丸軟糯松泡,味道鮮美;而蒸白丸則以瘦豬腿肉和魚作主料,更註重火功,其色澤乳黃,丸質軟嫩,油潤松軟。
名稱: 三鮮豆皮
介紹: 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壹種主要食品,在豆皮制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三鮮豆皮是以餡中有鮮肉、鮮蛋、鮮蝦而得名,煎好後油光閃亮,色黃味香。
名稱: 熱幹面
介紹: 熱幹面是武漢人“過早”中特別喜愛的大眾化食品,它便宜實惠,花上幾角錢,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飽肚子。武漢的熱幹面與山西的刀削面、兩廣的伊府面、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炸醬面並稱我國的“五大名面”。
名稱: 武漢面窩
介紹: 面窩是武漢人“過早”的常用品,是壹種以米粉為原料,加上蔥花的面窩。據說為清光緒年間漢正街燒餅小販創制。面窩油炸後兩面金黃、外酥內軟、窩中脆,深受武漢人喜愛。
名稱: 黃陂三合
介紹: 以魚丸、肉丸、肉糕三菜合壹而得名。魚丸子選用魚肉剁茸,以蛋清、蔥白、姜汁、豬油作調料,氽制而成。肉丸系選用豬腿肉,配以魚茸和調味料,酥炸而成。肉糕原料同肉丸,多蒸制而成。兩種或三種合燒,壹菜多樣,魚有肉味,肉滲魚香,別具風味。
名稱: 黃州東坡肉
介紹: 黃州東坡肉系蘇軾發明,故名東坡肉。東坡肉用五花肉做主料,每斤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八塊,先用旺火燒,再用小火燜。它的特點是:色澤醬紅,湯肉交融,肉質酥爛如豆腐,入口不油不膩。
名稱: 江陵散燴八寶
介紹: 江陵散燴八寶亦稱八寶飯,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苡仁米等蒸熟制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被贊為“淺盞小酌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
名稱: 荊州皮條鱔魚
介紹: 皮條鱔魚做法講究,尤重火功技法。活鱔魚宰殺、洗凈後,切成條狀、擦精糊上漿,用三道不同溫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這樣做出的皮條鱔魚,形似皺皮蛇條,色澤金黃透明,外酥脆,內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名稱: 荊州魚糕丸子
介紹: 荊州魚糕丸子是荊沙壹帶的傳統名菜,素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消溶著稱。此魚糕丸子晶瑩潔白,肉丸淺黃光潤,質鮮味美,色香味形俱佳。
名稱: 清蒸武昌魚
介紹: 武昌魚是鯿魚的壹種,原產於鄂州市的梁子湖。其魚肉質細嫩、脂肪豐富,可用多種方法烹制菜肴,其中清蒸為最佳。清蒸武昌魚壹般選用兩斤左右壹條的武昌魚,輔以火腿、冬菇、冬筍和雞湯等清蒸以後,再在魚上綴以紅、黃、綠各色菜絲,看上去五彩繽紛,舉筷壹嘗,肥美細嫩,湯質鮮香,回味長久。
名稱: 石首雞茸魚肚
介紹: 做石首雞茸魚肚這道菜最難得的是它的主要原料——石首筆架魚肚,“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長江流域鮰魚在石首市長得特別肥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魚鰾肥大厚實,獨特別致,外形很象石首長江邊的筆架山,鰾內有紅色的筆架山圖案,筆架魚肚因而得名。
名稱: 瓦罐雞湯
介紹: 武漢小桃園的瓦罐雞湯有著其獨特的風味,其原料為產於黃陂、孝感壹帶的肥嫩母雞。將雞塊投入油鍋爆炒,再倒入盛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煮熟,小火煨透。雞湯雞肉軟爛,湯濃味鮮,是老人、病者、產婦喜愛的滋補品,也是宴席上的佳菜肴。
名稱: 雲夢魚面
介紹: 魚面制作很有講究。首先要選用青、草、鰱、鯉等魚肉和上等白面、玉米粉,再拌上麻油、細鹽,精心烹制而成。魚面形狀似普通面條,但更精細,以色香味形著稱,“搟的面像素紙,切的面像花線,下在鍋裏團團轉,盛在碗裏像牡丹”。為湖北特產中的精品。
名稱: 雞泥桃花魚
介紹: 雞泥桃花魚是用桃花色、雞脯肉、魚肉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每當它端上席來,就如同開放了壹朵清新艷麗的桃花,特別惹人喜愛。而且此湯湯味清鮮,鮮嫩軟溶,營養豐富,是難得的湯中之上品。
名稱: 紅燒野鴨
介紹: 紅燒野鴨湯濃汁稠,色澤紅亮,看起來便極為誘人;入口後則具外熱內嫩,味鮮汁美,香甜酥潤,食後余香滿口的特點,另外,它還兼有脂肪少,蛋白質多等特點,可謂洪湖別具壹格的傳統名肴。
名稱: 八卦湯
介紹: 武漢市小桃園煨湯館的傳統名肴。因為烏龜背殼形似古八卦圖,故人們又稱之為八卦,用龜肉制湯,便稱八卦湯。此菜在清末已馳名中外。許多來華旅遊的外賓和國內旅遊者到武漢,總要前往小桃園品嘗此菜,他們將其視為“長壽菜”,吃後永葆青春,延年百歲。
名稱: 四季美湯包
介紹: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992號(江漢路口附近)的壹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的湯包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裏,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壹籠,佐以姜絲醬醋,異常鮮美。
夠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