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是大寨大膽改革、銳意進取的時代。鄧小平的南巡講話鼓舞了大寨人民的誌向,鼓舞了他們的勇氣,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發展是硬道理。這種哲學使以艱苦奮鬥為傳統法寶的舊模式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在大寨黨支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學習中國農村先進經驗,規劃大寨發展新藍圖。1992年,全村每戶壹人,組織140余人到河北省先進農村參觀學習。後來多次組織幹部到外省等地學習,通過幾次實地學習考察,為大寨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農業穩步發展,工業、貿易和商業異軍突起。1992年,成立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成立年產65438+萬噸水泥公司、糧食轉化酒公司、服裝公司、運煤站、煤礦、毛衫廠、貿易公司、集衣食住行於壹體的森林公園。十家企業年收入9050多萬元,1,999 -2000年,每年向國家上繳稅金分別為300萬元和350萬元,年留成資金300多萬元,人均收入1,000多萬元。
調整產業結構和改革管理體制是大寨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過去,數百人從事壹項工作——農業。雖然土地分給群眾30年了,但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合理調整勞動力的使用,集體為群眾提供了五個統壹,即:統壹實施新品種試驗和新技術推廣;統壹購買種子和肥料;統壹實行機耕、機播、稭稈還田;統壹實施水利灌溉和應用水利實施;農田基本建設統壹規劃。由於加強了集體統壹管理職能,減輕了農民負擔,90%的勞動力從事了工副業。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從1988年的人均180元增加到2006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給大寨人帶來了各種變化。
1.住房變化:三分之壹的人建起了新宿,甚至從窯洞變成了兩層小樓,戶均面積168平米,總造價7萬人民幣。農民出資5萬元,集體補償2萬元。土地準備、規劃、設計、水、電、路落實都是集體解決的。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4個家庭搬進了新大樓。
2.飲食的變化:大寨人當年吃野菜、糠、玉米糊,平均壹年三兩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都說360人吃不飽,肉都露了出來。幾十年後,大寨人吃的是白面、米飯、新鮮蔬菜和肉,過年過節時冷時熱,對城裏人的生活沒有什麽影響。
3.衣服的變化:當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布衣服,打補丁打補丁,釘釘子。冬天沒有棉花,夏天沒有單衣。幾十年後,大寨人四季全衣,形制顏色與城裏人相似。
4.家用電器的變化:當年大寨人住在大窯洞裏,睡在炕頭上,除了勞動用的工具,沒有任何家具。幾十年後,大寨的人們有了電視、完整的音箱、冰箱、洗衣機、電話、70多輛摩托車、汽車、拖拉機,壹切都很方便。
隨著集體力量的增強,農民的生活實現了三有三無。第三,有:小教育(幼兒至小學免費上學);老人可以依靠(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實施,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領取60元,70歲以上100元,黨員出身的150元,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120元);考試有獎(凡考上大學、大專、中專的學生集體壹年發壹次獎學金,本科壹年1000元;大學生在800元;中專生在500元)。“三不”是:喝水不掛(自來水),運輸不挑(汽車、拖拉機),看病不跑(村辦醫療保健站上門服務)。大寨人不僅改善了生活,也改善了設施和建設環境。1993年,他們投資80多萬元,新建了壹所三層樓的學校,改變了教學環境。1994年,他們投資654.38+20萬元,修建了3.8裏盤山公路,硬化了道路和街道。1996年,投資654.38+0.6萬元,挖深井引水,井深742米,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們吃淡水的問題。1995年,投資10多萬元建成大寨森林公園,包括周恩來紀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覽館、農民文化藝術館、陳永貴陵園等景點。植樹種花1000多畝,既發展了旅遊產業,又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寨的生態環境。2000年投資207萬元修建水庫,庫容6萬立方米,可灌溉大寨600畝良田。
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寨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經常組織幹部群眾學習鄧小平理論,開展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教育,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開展優良傳統教育和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舉辦不同形式的培訓班,如:農廣校、農科教育、法學教育、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外語學習等。,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和實力。
大寨黨風好,民風正,沒有邪教。黨支部連年受到中央、省、市、縣各級黨委的表彰。1995 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 7月1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被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基層黨組織”;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2001 7月1被中組部命名為“先進基層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