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芍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由當歸和白芍組成。功效:養血柔肝。主治肝血不足的疾病。
左歸飲:由熟地黃、山藥、祭子、玫瑰花、大棗、炙甘草組成。功效:滋陰補腎。主治腰酸、盜汗、舌燥咽幹、口渴、舌紅、脈數等真陰不足癥狀。
大補陰丸(原名大補陰丸)(丹溪心法):由熟地黃、龜板、知母、黃柏制成,用豬脊髓蒸熟,煉蜜而成。功效:滋陰降火。主治:肝腎陰虛,虛火發炎。
錢虎丸(丹溪心法):由熟地黃、龜板、虎骨、知母、黃柏、鎖陽、白芍、幹姜和陳皮組成。功效:滋陰降火,強筋骨。主治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腿腳瘦弱,行走不便,舌紅少苔,脈弱。
熟地黃的副作用
不管藥效多強,都有副作用。所以我們在吃熟地黃的時候,壹定要註意它的副作用,判斷它是否適合服用。
熟地黃的主要副作用是過敏反應。因為熟地黃含有多種糖類,又因為是酒做的,偶爾患者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腹瀉,腹痛,乏力,心悸,面部瘙癢,圓形風團,頸部蔓延至軀幹和四肢,皮疹高於皮膚表面,散在分布。所以壹定要對癥下藥,應用抗過敏藥物。
熟地黃的食用方法
地黃飲
材料:
熟地黃15g。
練習:
水煎30-60分鐘,取汁,每日溫服2-3次。主治:腰膝酸軟,遺精崩漏,頭暈耳鳴。
八珍湯
材料:
熟地黃15g,當歸、白術10g,茯苓、白芍8g,川芎、炙甘草5g,人參3g,生姜6g,大棗3g。
練習:
將上述藥物壹起放入砂鍋中,加水煎煮30分鐘,取汁。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
特點:
該湯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食欲不振、心悸等。
首烏地黃粥
材料:
熟地黃15g,制何首烏(制何首烏)10g,粳米100g,糖15g。
練習:
先將熟地黃、何首烏放入砂鍋中,加水煎煮取汁,再將粳米與藥汁同煮,加糖後取出。每天早晚都吃。
三才燉雞湯
材料:熟地黃30g,人參10g,天冬20g,大棗10g,生姜2g,母雞500g,鹽和味精2g,蔥5g,姜片5g。
練習:
壹起放進雞肚子裏,用水燉至肉爛。
地黃燉牛肉
材料:
熟地黃30克,牛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芪30克,大棗10克,白芍10克,生姜5克,料酒和醬油各6毫升,鹽和味精各1克。
練習:
將幾種口味壹起放入鍋中,加水燉至肉爛。
生地黃茶
材料:
熟地黃、麥冬各10克,酸棗仁15克,遠誌5克。
練習:
將上述藥物研成粗粉,用紗布包好,放入保溫杯中,用適量開水沖泡,蓋悶20分鐘,即可飲用。
地黃酒
材料:
熟地黃100克,芝麻50克,薏苡仁20克,低度白酒800毫升。
練習:
將三味藥研末,用紗布包好,再將紗布包在玻璃瓶中,密封浸泡15天。每天早晚喝壹小杯(約10 ml)。
地黃豬蹄包
材料:
豬蹄500克,油菜100克,蔥姜片10克,藥袋1克(含熟地黃20克,酸棗仁10克),料酒10克,精鹽3克,味精1克。
練習:
(1)油菜沿中間切開。豬蹄洗凈,從中間沿骨縫劈開,然後從關節處切成塊,放入開水鍋中,徹底撈出。
(2)將清湯、料酒放入砂鍋,放入藥袋燒開,放入豬蹄、蔥段、姜片燒開,煮至豬蹄熟爛,撈出蔥、姜、藥袋待用。
(3)加入油菜籽和精鹽燒開,燉至熟,加入味精和胡椒粉,淋上香油。
地黃羊肉湯
材料:
羊肉(瘦肉)700克,熟地黃30克,當歸15克,黃芪30克,大棗(幹)10克,生姜10克。
練習:
(1)將洗凈的羊肉切成小塊,用開水焯壹下,去掉血沫。
(2)將羊肉塊放入盛有適量水的鍋中,加入生姜、熟地黃、當歸、黃芪,小火燉煮三小時左右。
(3)放入大棗,加入糖、鹽、雞精、味精,攪拌均勻,然後用文火煮十五分鐘左右。
巴戟天地黃酒
材料:
巴戟天60克,熟地黃45克,枸杞子30克,附子20克,菊花60克,胡椒30克,白酒1500毫升。
練習:
(1)將上述六味藥搗成粗粉,放入幹凈器皿中。
(2)酒精浸泡,密封。
(3)3、5天後服用,過濾去渣。
耕地註意事項
耕地的禁忌
加工和熬制過程中看不到銅和鐵。
《雷公炮制藥性解》說:“取生地,去白皮,用柳木在磁壺上蒸,鋪之使氣歇,調酒,復蒸,復幹。不要制造銅和鐵,那會使人的腎消失,使男人失去工作,女人失去健康。”熟地黃的炮制看不到銅和鐵,煎藥也不能用鐵鍋或鐵鍋。《藥鑒》:“如果犯了鐵,會讓妳的腎消失。”貯藏要像《本草從新》“味甜如漿,必采瓷,使之綿軟潤澤。”
忌食蘿蔔、三白、血等。
《本草綱目》記載:忌蘿蔔、蔥、韭菜、薤白。“堯堯·吉芬”說“避免蘿蔔、洋蔥、大蒜和血”。蓋萊子降氣,三百辛散氣,影響地黃的滋補作用。血是有血有肉的壹種,怕太油膩所以要禁。
傷寒不適合家庭使用。
傷寒,外邪,宜疏而不宜養。如《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說:“仲景《傷寒論》方藥壹百壹十三種,復脈偏黃。傷寒這個病蓋起來,病原體從外面進入,是最忌諱的。即使用補藥,也必須疏,方可入劑。否則邪氣向內,必有傷害。今天人們看到現在的證據,摸到虛像上,就把六味湯當常用品,殺人如麻可以贏得壹聲嘆息。”
脾虛、痰多、氣滯者慎用。
地黃味甘,性尤膩,脾虛痰濁者慎用。《本草從新》說:“按熟地黃瘀者,痰多氣郁,可阻胸膈,故應慎重考慮。”《本草綱目》說:“熟之人,性滯。痰多、氣滯者,若能阻胸膈,則宜用之。”《本草宣彤》說:“耕地郁結,痰多者,恐泥膈,宜姜汁煎之,以治其郁結。必須輔以砂仁、沈香,兩者均可納氣歸腎,還可解除地黃郁結。這個用藥也是壹個取舍。”
生地黃和生地的區別。
地黃可分為地黃和地黃兩種。《本草綱目》記載:“地黃生大寒,但為血寒血熱者所需,熟略溫,但為補腎血衰者所需。陰虛多的男性用熟地黃,血熱多的女性用生地黃。”。尤其是地黃,用於“充骨髓,長肌肉”。真的是祛病延年的佳品。
(1)生地味甘、苦、寒、溫,歸肝腎經。功能:清熱養陰,涼血止血,滋陰生津。
(2)熟地黃味甘,微苦,微溫,溫心,歸肝腎經。功能:補血調經,滋陰補腎。
地黃是地黃和黃酒混合,在太陽下蒸的翻版,所以功效不壹樣。生地黃多用於清熱養陰,熟地黃多用於養血補腎。
上壹頁全文完(*** 13812字)展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