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茄適應性強,抗旱耐瘠薄性好,可在沙質或粘質土壤中生長,但以土層深厚、排灌良好、土壤肥沃的土壤為佳。玫瑰茄可在紅黃壤、紫泥、礫砂、粘土等不同土質中種植,但最適合在微酸性紅壤土中種植。即使在新開墾的土地和壹般貧瘠的旱地種植,也能獲得較好的收成,但植株的生長情況會與收獲的幹品有所不同。連作兩年適合同壹塊地。如果連續種植,很容易使植株生病,降低產量。
第二,繁殖的方法
通常,有兩種播種方法。壹種是直播,即燒山整地後,挖坑直接播種。播種前在穴內施足雞糞等農家肥底肥,每畝施磷肥1000-1500kg。每穴播種3-5粒,每畝種子用量1-1.5公斤,播種後覆土2厘米。二、苗床播種,即選擇園土等肥沃土壤,畦寬約1m,高20cm,可條播或撒播,株距5×8cm。當苗高10- 15cm時,可在陰雨天氣移栽。
第三,播期
玫瑰茄是短日照植物,早播不能早收。播期過早容易產生發芽率低,苗期生長極慢,易受蟲害,往往會把嫩苗的地徑剪掉。如遇此期高溫幹旱,播種後兩個月幼苗仍只有兩片子葉,不產生真葉。因此,過早播種不僅延長了管理時間,還容易導致無效生長。
玫瑰茄是怎麽種的?妳對它的栽培技術了解多少?
第四,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要掌握坡地、薄地、薄地、平地、良田的原則。根據土壤肥力每畝種植1000-2000穴。定苗時,良田留壹株,薄地留兩株,實行單行或寬窄行播種。在肥沃的土地上,單行植物的行距為100×66厘米,每畝1000穴(株);中良田66×80cm,每畝1,000穴(或1,250-1,500株),山坡薄地66×50cm,每畝1,000穴(或2000株)。
五、中耕育苗。
玫瑰生長期中耕除草2-3次,第壹苗高度10 cm以上,結合株距和補苗進行;第二苗高30-40cm,結合土培補苗。第三遍,花蕾開始出現時,開花期間要拔除雜草,保持玫瑰茄的清潔。當幼苗長到10cm以上,有兩片以上真葉時,進行間苗,掌握拔小留大,拔弱留強的原則,每穴留苗2- 3株。當苗長到20cm左右時,將苗固定,每穴1株,碎薄地每穴2株。
六、受精
受精宜早不宜遲。在第1次中耕時,在距茄子植株5-10厘米處施8-10公斤尿素、復合肥或硫酸銨。如果茄子植株出芽後苗勢差,可配合二次中耕施氮肥5-8公斤。
七、病蟲害防治
菜青蟲和小橋蟲常發生在玫瑰苗期。蚜蟲和葉蟬往往在蕾期受到危害。1500倍氧樂果溶液可用於防治蚜蟲和葉蟬;敵敵畏2000倍液防治菜青蟲和小橋蟲;為保證花萼質量,防止殘毒,在茄子果實采收前1個月停藥。
主要病害有枯萎病、根腐病和白化苗。目前,還沒有有效預防枯萎病的藥物。主要是做好番茄田輪作,選擇抗病品種。根腐病多發生在排水不暢、施肥不當的情況下,要註意開溝排水,制定好施肥技術;白化苗多發生在薄而硬的土壤中,要註意土壤培育和施肥,松土增肥。
玫瑰茄是怎麽種的?妳對它的栽培技術了解多少?
八、收獲與加工
1.收獲
栽培玫瑰茄的主要目的是收獲萼片,及時采收,保證質量,是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采收早,萼片發育不全,果實小,數量少,質量差。完全成熟的萼片顏色正,肉厚,產量高。收獲太晚,植株倒伏,下萼片發黴,顏色差,品質差。適宜采收時間為茄子果實開花後1個月,此時萼片完全發育,顏色由紫色變為深紫色,萼片尖端開始枯萎,果實種子由軟變硬變為灰褐色,下部葉片脫落,即可開始采收。壹般收獲時間在6月下旬165438+10月上旬。
另外,收割要分為下半部分、中半部分和上半部分,時間壹般在早晨露水幹了以後進行。用剪刀剪去果柄基部,不宜用力撕挑,以免損傷植株,不易去除花萼。當采摘的茄子曬幹後失水,萼片由脆變軟時,我們可以組織人力去萼。這時候就很容易壹次性把花萼去掉,不會損傷萼片,也不會刺痛我們的手。方法是壹手托住果實花萼,另壹手用金屬管、竹筒或自身的果柄托住果實基部,將圓形果實推出,使花萼與果實分離,花萼保持完整。
第二步過程
新鮮花萼摘下後,要及時攤開晾幹,千萬不要用火烤。壹般用水泥碼、竹籬、席子等材料作為幹燥工具自然幹燥,當含水率低於13%時,即可裝袋出售。果實幹燥去殼後,幹凈的種子可用於榨油和種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