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漁場是東南太平洋漁場的中心,世界四大漁場之壹,由秘魯寒流的上升補償流形成。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盛產鳀魚等800多種魚類及貝類等。
秘魯漁業資源之所以如此豐富,與沿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秘魯沿岸有強大的秘魯寒流經過,在常年盛行西風和東南風的吹拂下,發生表層海水偏離海岸、下層冷水上泛的現象。這不僅使水溫顯著下降,同時更重要的是帶上大量的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加之沿海多雲霧籠罩,日照不強烈,利於沿海的浮遊生物的大量繁殖,對於冷水性魚類,特別是鳀魚(喜 20℃以下的冷水)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因而秘魯沿海壹帶便成為大漁場,漁區寬約370千米。
因為靠近海邊,秘魯漁場的主要美食都是海鮮,最有名的有辣子魚片、鹵汁海鮮、巴馬扇貝和鮮蝦拼盤。當地特色甜食有紫玉米糊、利馬雞蛋點心、牛奶粥和佩帕夫人糖等。飲料方面當地人推薦深色奇恰酒,還有世界著名的皮斯科酸酒,這是壹種用皮斯科酒、秘魯檸檬和糖制成的雞尾酒。
秘魯漁場
秘魯海岸擁有世界四大漁場之壹的秘魯漁場,鳳尾魚是這裏著名的特產。秘魯寒流使水溫下降,帶來硝酸鹽等營養物質,促使浮遊生物等魚類餌料大量繁殖,從而吸引800多種經濟魚類、尤其是鰣魚等冷水魚類在方圓二百海裏的區域聚集。
洋流與漁場分布有著密切關系。魚類經常性的餌料是浮遊動物,浮遊動物依靠浮遊植物生活,而浮遊植物的分布又由營養鹽類的多寡來決定。表層營養鹽類多的海區,浮遊生物就多。表層海水的營養鹽類,由於浮遊植物的消耗,含量減少;表層以下,營養鹽類消耗很少,壹般含量較豐富。寒、暖流交匯和上升流都能把營養鹽類帶到表層。
寒、暖流相匯處,海水受到擾動,引起上下翻騰,於是把下層豐富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促使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各種魚類都集中到這裏來覓食。鳳尾魚是這裏的特產。
鳳尾魚
鳳尾魚,該魚體形修長,後部惻扁,有著非常漂亮的尾巴,該魚雌雄魚的體型和色彩差別較大。雄魚身體瘦小,體長4~5厘米。背鰭較長,蔔靖尖狀,尾鰭寬而長約占全長的二分之壹以上,尾柄長,
鳳尾魚
大於尾柄高。根據其尾鰭的形狀,可分為上旬尾、下劍尾、雙劍尾、琴尾、針尾、圓尾、旗尾、扇尾、三角尾,剪尾、尖尾)大尾等品種。其身體及背鰭、尾鰭的顏色五彩繽紛,主要有紅色、藍色、黑色、黃色、綠色、虎皮色及雜色等。有些雄魚撇尾旬上有藍黑色小圓斑,像孔雀的尾翎,故名。雌魚身體較粗壯:體長可達7厘米左右,體色暗淡,呈肉色,稍透明,背鰭和尾鰭的顏色較雄魚遜色得多。
鳀魚
鳀魚,鳀科部分魚類的統稱,又名鳁抽條、海蜒,離水爛,老眼屎,鮁魚食。口大,下位。吻
鳀魚
鈍圓,下頜短於上頜。體被薄圓鱗,極易脫落。無側線。腹部圓,無梭鱗。尾鰭叉形。溫水性中上層魚類,趨光性較強,幼魚更為明顯。小型魚,產卵魚群體長為75~140mm,體重5~20g。“海蜒”即為幼鳀加工的鹹幹品。鳀魚體扁平,身長10厘米左右,呈藍綠色,形似沙丁魚,習稱秘魯沙丁魚。每年夏秋之交群集於秘魯海濱。
鳀魚雖不能食用,但其骨骼是魚粉工業的主要原料(平均每5.3噸鳀魚可制壹噸魚粉)。秘魯所獲鳀魚的90%以上用來制作魚粉和魚油。漁產品90%以上供出口,魚粉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銷往50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