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口幹、口苦、口臭?中醫1個方子健脾化濕,清熱瀉火,清新口氣

口幹、口苦、口臭?中醫1個方子健脾化濕,清熱瀉火,清新口氣

現實生活中,出現口幹、口苦、口臭癥狀的人並不少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口臭的患病率都相當高,在中國,15歲-64歲的人群中,口臭患病率約為27.5%,其中這些人多數也伴有口苦、口幹的癥狀。

近期就有朋友問到,出現口幹、口苦、口臭是不是肝火旺,是不是因為上火了。其實,並不壹定,很多出現口幹口苦口臭癥狀的病友,問題在脾,研究也發現,脾虛濕阻所致者占比較高。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脾氣通於口,涎即口津,能起到潤澤口腔的作用,所以口幹的出現與脾臟密切相關。主要體現在口腔的滋潤作用取決於脾氣的升清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津液生化之源,亦為津液上輸之動力,若脾氣健旺則津液來源充足,津液源源不斷上輸至口腔中,故口中津液自和,不會產生口幹。

但現代 社會 ,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方式發生極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嗜食肥甘厚味,或飲食無常,又或者因情誌不暢致肝氣郁滯,肝木克脾土,致使脾氣虧虛,而致口幹口苦。正如李東垣《脾胃論·肺之脾胃虛論》曰:“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食無昧,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

另外,脾位於中焦,主運化,脾虛則無力運化水谷和水液,壹方面會造成食物的積滯,另壹方面會導致濕邪內生,阻遏陽氣,津不能上承,而致口幹、口黏膩,口臭。《景嶽全書》也有記載:“口臭雖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異。蓋胃火之臭,其氣濁穢,亦必兼口熱口幹,及別有陽明火證者是也。若無火脈火證而臭如餿腐,或如酸 ,及胃口吞酸,飲食噯滯等證,亦猶陰濕留垢之臭,自與熱臭者不同,是必思慮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則壹為陽證,宜清胃火,壹為陰證,宜調補心脾,不得謂臭必皆熱,以致生他病也。”明確指出,脾虛濕阻也是引起口臭的重要原因之壹。

在實際的治療中,張紹才龍南中醫團隊醫生結合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分享道:對於脾虛濕阻的治療原則通常為健脾化濕,臨床上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健脾行氣、利濕化濁,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加減,如果口臭嚴重者可加藿香、佩蘭、荷葉,兼有氣滯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氣滯腹脹者加枳實、厚樸,濕重有熱者合四妙散,飲食停滯者加焦三仙、雞內金,大便不暢者加秦皮、檳榔、枳殼,中氣不足者加小劑量柴胡、升麻升提陽氣,脾虛及腎者加補骨脂、巴戟天,睡眠不佳者加石菖蒲、遠誌。

比如此前的壹位病友,26歲,自述口臭癥狀1周,平時易發口腔潰瘍,長期自服清熱解毒中成藥,療效不顯,晨起時口中有痰,口幹,大便約2-3日壹次,質幹。觀其舌,可見舌體胖大,舌邊紅,苔白厚膩,辨證為脾胃虛弱,濕熱內生,治以芳香化濁、清熱瀉火兼健脾。方用佩蘭,藿香,石菖蒲,黃連,蒲公英,菊花,金銀花,太子參,茯苓,白術,砂仁,薏苡仁,山藥,雞內金,甘草。***5劑,每日1劑,早晚溫服。並囑患者以清淡營養飲食為主,以綠茶水漱口,復診時,自述口臭明顯減輕,口腔潰瘍減少,繼續服用7劑,諸癥悉去,且1年未見復發。

該患者自述有長期服用清熱解毒藥,因清熱解毒之品多屬苦寒,久服則易損脾陽,脾失運化,聚濕成痰,久而化熱,但其根本為脾胃陽虛,治療應酌情加健脾胃之品。本方之中以佩蘭、藿香芳香化濁,患者訴晨起口中有痰,加石菖蒲以祛痰濁;清熱藥如黃連、蒲公英用量宜少避免脾陽更損,以清潤之品菊花代之。加雞內金既健脾運化,又為治口瘡之良藥;以參苓白術散加減以健脾益胃。該病例可謂虛實相兼,故實際治療應隨證加減,以達標本兼顧,有效改善口幹口臭的效果。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