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大軍全軍覆沒是三國演義的描寫,歷史上蜀漢損失大約幾萬人。
《三國演義》作為古代戰爭小說,為了好看,有誇張兵力的習慣。劉備70萬大軍伐吳的說法就是從這裏來的:
川 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80回)尚書劉曄曰:“近東吳 陸遜,新破蜀兵七十萬,上下齊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陸遜多謀,必有準備。”(85回)這70萬大軍在陸遜火燒連營中損失慘重,當然未必是全軍覆沒。從演義描寫來看,劉備、關興、張苞只帶著百余人退回白帝城,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等人戰死,黃權北投魏國,杜路、劉寧投降吳國,蜀漢大部分將領都沒能回來,那麽軍隊損失大半是必然的。
但另壹方面,又寫了吳班被趙雲接應回來,所以也未必就是“全軍覆沒”的局面。75萬大軍剩下多少,純粹看吳班這樣被趙雲救回來的人有多少。但是,考慮到連劉備都只帶回來百余人,那麽吳班等人被趙雲接回的,估計少則千八百人,多則幾萬人頂天。說70萬大軍全軍覆沒有些不嚴謹,說“幾乎全軍覆沒”是差不離的。
那麽歷史上蜀軍的兵力有多少呢?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蜀漢當然不可能出動70萬人。實際上以區區蜀地能養的兵有限,後續諸葛亮北伐時最多也就出動了十萬軍隊,到蜀漢滅亡前夕全國軍隊也只有十萬。劉備東征時候,固然身邊還有壹部分從全國其他地區帶來的老兵,但同時剛剛經歷過漢中爭奪戰,蜀中人力物力損失慘重。
劉備伐吳的具體兵力,史書並無全面記載,從現有的史料看,應該是在4萬-10萬之間。
(文帝紀引裴註)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這裏引孫權的報告是4萬人,但未必是劉備全軍。按資治通鑒觀點,是劉備前部吳班、陳式等人的兵力。如果這樣,那劉備的主力估計接近10萬。也有人認為劉備大部分兵力就在這4萬,總兵力是5-6萬。
(劉曄傳引裴註傅子)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這是傅子所說,劉備總兵力是八萬多人,基本上被殺的全軍覆沒。但傅子本身在具體數據上的可靠性很存疑。
孫權傳: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這裏是說斬殺、俘虜蜀軍“數萬人”,劉備“僅以身免”,也是幾乎全軍覆沒的意思。至於數萬是多少萬沒說,可能是三四萬,也可能是七八萬。
再看陸遜本傳:
……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壹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這裏寫的是“死者萬數”“屍骸漂流”,但其實對於具體的損失人數並沒有給出準確定位。
最後看先主傳的描寫:
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綜合上面這些史料,可以得出壹個大致結論:劉備伐吳的兵力,最少在四五萬人,最多可能到接近十萬(考慮到蜀地本身的支持能力,存疑)。在陸遜的攻擊下,損傷大半,因為參加戰爭的將領,除劉備、吳班、陳式得以逃回外,馮習、張南、沙摩柯、黃權、劉寧、杜路等都或死或降了。
但是,肯定離全軍覆沒還是差得遠。畢竟劉備撤退途中還能命令士兵燒鎧甲斷後,還能收合離散兵駐紮南山。就是說余下的兵力還足以和東吳相持,至少也能有萬兒八千的。
也正因為如此,後來曹丕開始進攻東吳時,孫權還趕緊和劉備重新恢復和談,然後劉備才歸天的。
當然,雖然沒有“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但夷陵之敗對蜀漢的打擊還是相當大的。繼關羽丟失荊州後,蜀漢又壹次損失了大批精銳部隊,而這些部隊很多可能都是從荊州甚至天下各地征集來的,蜀中難以補充。除此之外,還有壹批中生代將領也隨同葬送,導致蜀漢人才方面也出現極大缺口。這些代價,最後只能由諸葛亮來默默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