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之爭:因李鴻章改姓李,該村已改姓徐。
李崗村的李長明曾聽他爺爺說,他家原來姓徐。後來因為李鴻章姓李,李鴻章的祖上從徐家領養到李家,所以他爺爺改姓李。當然,當時由徐變李的並不是的祖先;此外,也有黎族人改姓許。李長明說,這有點亂改。祖父去世,叫父親認祖歸宗,以後子孫要改姓徐。因此,決定給孩子改姓徐。村子裏有壹座古老的祠堂。合肥市新站區磨店社區有壹個叫徐草房的村子。在村子的中心有壹棟舊建築。為什麽李長明的孩子都想姓徐?先從這座古建築說起吧。在這座古建築的入口處,寫著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報恩寺(因區劃調整,現已屬於新站區)。這個祠堂就是我們在徐氏的祠堂,叫報恩寺。”壹些村民說道。祠堂最高的橫梁上刻著很多字,記錄著這個祠堂的修建日期和修建者的名字。站起來仔細辨認,可以看到“兵部尚書、太皇太子”、“李鴻章、李赫章”等字樣。沒錯,這座古祠堂的出資人就是李鴻章和李赫章。從合肥來看,這是目前最高規格的祠堂。出資人是李鴻章。肥東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告訴記者,李鴻章將其命名為“報恩寺”,並親手記下了祠堂的名字。他說祠堂以前是三室七廳,現在是兩室七廳。在清代,壹座三間或五間是民間祠堂的規格,官員達到壹定級別才有資格建七間。這兩個黎族人為什麽要為許建祠堂?姓徐的是誰?妳想舉報什麽?幾個村的神秘姓氏和徐草房村相鄰的村是李崗村和徐廟村。這三個村莊之間有壹個共同的秘密。許和許苗寨自然是以許氏為主。在李崗村,姓李的居多。據徐草房村的老人說,李家以前是磨豆腐出身,徐家是釀酒出身。徐和李經常壹起去市場賣酒和豆腐。聚會結束後,兩人壹起喝茶喝酒。雖然他們不是兄弟,但他們比兄弟更好。李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好,徐的釀酒生活卻並不輕松。村裏老人說,李請徐到家裏吃飯,用四個金元寶墊桌子;許請李回來時,因家裏窮,不能用金銀墊桌,就叫四個兒子擡桌,另外兩個兒子上菜。然而,當李看到這種情況時,他哭著說:“我的錢有什麽用?我沒有孩子來繼承它。”許大方地說,“我們是兄弟,我的兒子就是妳的兒子。“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徐草房、徐廟、李崗村幾乎人人都知道。當然這個故事怎麽看都像是杜撰的,但有壹點是真的,那就是徐家確實收養了壹個孩子做李家的兒子。孩子的名字叫李神鎖,李神鎖的第八代繼承人是晚清名臣——李鴻章。李鴻章的第七祖徐珍,被李家收養後改名為李神所,侍奉李新莊夫婦盡孝,後有四子。之後李氏家族逐漸興盛,部落增多。在李鴻章的父親壹代,這個李姓還有兩個姓,李和徐。然而,當我在參加科舉考試時,因為我不能以我的雙姓參加考試,我最終放棄了學習李。道光貴年(1823)之前,李鴻章出生在合肥東鄉,也就是後來的磨店鄉。隨著李文安申奧成功,李鴻章壹炮而紅,李家開始發跡。隨著李鴻章的發展,在李鴻章的出生地(今群智村)建起了“李氏宗祠”。在現在的徐草房、徐廟村,為了報答徐的祖先,光緒二年(1876),李鴻章和他的兄弟們修建了“報恩寺”。三室七廳,整個祠堂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曾經帶領村民改姓、曾任磨店鄉群智小學校長的徐高海告訴記者,村裏流傳著壹個傳說,李鴻章的母親去世後,慈禧才得知李鴻章的母親也姓李,這才奇怪。她問李鴻章為什麽父母姓李。同姓婚姻在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是不可接受的。於是李鴻章告訴慈禧,自己姓徐。然後又有好事者說,李鴻章曾經想把自己的姓改回原來的“徐”姓,但最後礙於名聲沒有改。然而這之後發生的改姓,卻是李鴻章始料未及的。首先,李鴻章成名後,許多徐姓改為李姓,其族譜被修訂,使得李姓人口激增。而壹些李姓的人開始改姓徐,尤其是李崗村外的壹些李姓的人,紛紛改姓徐。因為李鴻章的真姓是徐,所以可以是真正的“李鴻章”,與李鴻章有血緣關系。”“主要發生在李鴻章和李鴻章身後的那壹代。李鴻章家代是“文為經,家為永昌”;在徐姓上,李鴻章有徐姓的資歷。所以整體上很混亂。徐高海說,人們甚至崇拜“李氏宗祠”和“徐氏宗祠”。對徐和李的故事很熟悉。小時候聽爺爺說過很多次了。”李長明告訴記者,他聽他爺爺說,他家原來姓徐,後來因為李鴻章姓李,他爺爺就從徐改姓李了。幾年前,徐和李都在重修家譜,告訴記者,因為姓從徐改成了李,所以輩分比較亂。改革開放後,壹位來自香港的李後裔來到該村認祖歸宗,祭奠祠堂。得知很多人改姓李,老人跟父親說,壹定要讓孩子改回來,不然真的很亂。”說,把孩子交給許,這也是家裏人的意思。去世前,李長明的祖父甚至告訴李長明的父親,他仍然想回到他的祖屋,他的後代會把它變回來。現在我們許、李的後人,很多都在外面打拼,也聽人陸續改回了姓氏。所以這次去戶口,我想把姓改回來。”李長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