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能讓農民們頭疼的,也就是大澇這種極端的天氣了。
可對於不少的農民來講,還有壹樣東西能讓他們既開心又害怕,它就是玉米在黴變後長出的“瘤狀物”。
乍壹聽人們可能會感到害怕,畢竟瘤狀物這種東西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不好的病害,但為什麽農民朋友會興奮呢?這就不得不談壹談它的價值了。
雖說它對玉米有害,也會降低玉米的產量,但是這個東西本身卻很值錢,價格也是玉米的幾十倍。
農民朋友種玉米為的就是收成之後換錢,這種黴菌雖然傷害了玉米,但是卻能達到和種植玉米壹樣的效果。
本篇內容我們就來談壹談瘤狀物到底是如何長成的?這種東西真的能吃嗎?它又為什麽值錢呢?大家看完後對這些問題就有答案了。
這種瘤狀物的學名叫“玉米黑粉菌”,由於南方氣候濕潤,遇到梅雨季節更是有連綿不斷的雨,玉米長時間接受不到太陽的照射,自然就會發黴,最終長出這種形狀不壹的真菌。
它的外形很醜,剛開始可能是白色,長著長著就成了灰色,最終裏面還會包有大量黑色粉末,這也是真菌的孢子,正是這個東西大量破壞玉米,嚴重時甚至可以將玉米產量降低10%。
介紹完玉米黑粉菌的長成條件,接下來就談壹談它到底能不能吃?
說到這裏,我們就不得不提壹下“高粱烏米”了。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物質匱乏,人們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農村小孩們便會在地裏找各種各樣奇怪的吃食,榆錢兒、野菜、槐花都是他們的最愛。
當時也有很多人家種高粱,在高粱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因黴菌汙染形成壹個白色棒狀物,它的裏面有大量黑色粉末,但孩子們卻管不了這麽多,摘下來就直接塞到嘴裏吃,並且把它們叫做“烏米”。
這個東西清甜可口,吃起來味道不錯。
同理,我們的玉米黑粉菌正是長在玉米上的“烏米”,雖說看起來很醜,但是口感與高粱烏米很相似,除了能直接吃以外,還有不少人炒著吃、煮著吃,熟了之後的口感與蘑菇很相似,還夾雜了壹絲甜味。
所以說玉米黑粉菌是可以吃的,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什麽傷害,可它為什麽能賣的那麽貴呢?
其實,玉米黑粉菌並不是我國的特產,在北美地區很早就開始盛行這種真菌。
因為口感與黑松露有相似之處,所以外國人對它的評價很高,甚至把它稱為“玉米黑松露”。
但這種東西在國外的售價沒有很高,為什麽壹到國內就搖身壹變,成了大家買不起的食物呢?
還是應了那句老話——物以稀為貴,不論什麽東西,只要稀少就會值錢。
雖說我國壹些南方地區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也會發現玉米黑粉菌,但這些真菌並不是個個都能吃的。
其實,玉米黑粉菌最佳的食用時間就是它剛剛長出來的時候,那口感可是好的沒話說。
可矛盾也出現在這裏,壹些農戶們為了提高玉米的產量,會刻意抑制玉米黑粉菌的生長,所以在玉米未發黴或者剛剛發黴的時候,他們就會打不少農藥企圖阻止玉米黑粉菌的生長。
不論最後真菌有沒有長成,打了農藥的東西終究是不健康的。
除了農戶種植的玉米,也有壹些野生玉米會長玉米黑粉菌,但畢竟數量有限,這就造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如今我國能食用的玉米黑粉菌數量極少,除此之外,這種真菌也有壹些營養價值,單憑這兩點,玉米黑粉菌能賣出高價就不稀奇了。
雖說這種真菌可以食用,也比較值錢,但還是不建議農戶們故意讓它大量繁殖。
畢竟玉米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其產量也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壹旦所有人都壹味地追求錢財,忘記本心,借玉米培養玉米黑粉菌,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
當然,如果玉米在自然條件下長出了玉米黑粉菌,農戶們也不要害怕,把它們采摘下來食用或賣錢都行。
總之,壹切都要順其自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玉米黑粉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