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菌種壓培法和塑料袋直接培養法。(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功的關鍵。菌絲生長階段土壤濕度應保持在65 ~ 70%,濕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好。如果土壤太幹,可以噴細水,但不能在土壤上積水。
(2)各成長階段的管理。在菌芽生長階段,溫度應控制在20 ~ 23℃,空氣相對濕度為70 ~ 75%。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 ~ 95%,每天可噴水3 ~ 4次;每天開窗通風1 ~ 2次,每次30分鐘。
(3)室外苗床栽培的管理。謹防人畜踩踏。在產卵的過程中,平時不要挖檢,以免把菌絲弄斷。
(4)及時填土。如果出土的是埋藏的段木錄,要及時覆土。耕地林地
栽培竹蓀的林地宜為竹林或沙質壤土混交林,管理方便,坡度平緩,偏北風,有水源,土壤肥沃濕潤,排水良好。森林的郁閉度在0.8 ~ 0.9,最好在壹條小溪的山谷裏。
開壹個培養坑
在選定的林地內,按水平帶開壹個長2m、寬1m、深20cm的耕作坑,填以肥沃的表土,厚度約5cm。在周圍開挖排水溝,避免積水。
培養材料處理
處理方法包括原料法、蒸煮法和發酵法。現在只介紹發酵法。竹蓀培養料主要是幹燥的竹竿、樹枝、鞭、葉等竹料,可切成長3 ~ 5cm、寬1 ~ 1.5cm的小塊(竹葉可切成2 ~ 3cm的小塊或粉碎)。
培養基配方為:竹片77%,竹葉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用澄清石灰水將竹片、竹葉預濕至濕度60% ~ 65%左右,然後加入尿素,堆放。料堆中層溫度會上升到60℃以上,當溫度下降到30℃時,進行第壹次翻堆,大約需要7天。然後加入總石膏粉的50%補足水分至濕度65%,6天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余的50%石膏粉,調節濕度至65%,5天後第三次翻堆;加入過磷酸鈣,噴灑500倍的鋅磷殺蟲劑溶液,調濕度至60% ~ 65%,約4天後翻堆第四次,再調濕度至55% ~ 60%。每次翻樁應在樁中心溫度下降時進行,表層幹層翻至中層,中層翻至外層。發酵結束,物料呈褐色,略帶氨味,無黴變,竹片變脆易斷。培養接種時,加入堆總重量65438±0%的蔗糖水。該方法適用於竹蓀的批量培養,效果良好。
接種疫苗
菌種選擇是栽培竹蓀的關鍵。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品質好,市場價格高,但人工栽培難以掌握;紅托竹蓀栽培簡單,產量高,但品質差,價格低。生產中應選擇優良菌株和適合當地栽培的菌株。
由於竹蓀菌絲體的生長需要嚴格的溫度和濕度,適宜的培養和接種時間壹般為4-5月和10-11。接種應在陰天或無陽光直射的日子進行。接種前壹周,用50%多菌靈1000倍藥液或700倍鋅磷藥液對栽培坑土壤進行消毒。然後在坑內鋪上處理好的竹片,厚度約4 ~ 5 cm,再在上面鋪上處理好的竹葉,厚度2 ~ 3 cm。在竹葉上,按水平間距10 cm,垂直間距12 cm,按梅花形種植竹蓀栽培菌株。然後鋪壹層4-5厘米厚的竹子,再在竹子上蓋壹層2-3厘米厚的竹葉。然後播種菌種,水平間距6厘米,垂直間距8厘米。最後,在菌種的上層蓋上壹層竹葉,竹葉的厚度與蓋住菌種壹樣,輕輕按壓,使菌種與培養料緊密接觸。細菌用量為每平方米24瓶,其中表層用量為70%,底層用量為30%。當天取出的菌種和培養物必須當天接種。
覆蓋土壤和腳手架
接種後,當菌絲在培養料表面生長時,需要在土壤表面覆蓋壹層厚約2 ~ 4 cm、暴露於陽光下的肥沃細土,並覆蓋壹層厚約2 cm的竹葉,以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適宜的濕度。覆土後,應立即搭建壹個高約50厘米的拱形塑料棚。郁閉度小於0.8的竹林,應在高度為80 ~ 100 cm的塑料棚上搭建遮蔭棚。
需要註意的事項
在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保溫保濕。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4℃,高於33℃或低於12℃就會停止生長。天氣幹燥時,應適當噴水,噴水時應避免直接噴土,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當塑料棚內溫度超過26℃時,要揭膜降溫,中午要揭開塑料棚的四角,使其通風。芽形成期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陽光直射、保暖和防蟲防病。子實體發育階段的最適溫度為17 ~ 25℃,低於8℃或高於30℃時會出現死菇。出菇期每天早上8點,必須及時通風收菇;濕度低時,早晚應及時噴水,噴頭應遠離菇床,以免傷害肖磊。
收集和包裝
竹筍在淩晨破芽開裙,所以壹定要邊開邊采。也可以在室內采集半個子實體或裙邊敞開的成熟蘑菇卵,直至全部打開。采收時,用刀將菌繩從草菇底部切斷,先輕輕取下菌蓋,再將草菇取出,留下菌莖和菌裙,用濕紗布擦拭幹凈或用清水沖洗幹凈,放入有白紙的筐或竹籃中,不得撕壞。取回後應及時分階段曬幹或曬幹。幹燥應在低溫下進行,先在40℃下幹燥,每半小時翻轉壹次。之後可逐漸升溫至50℃,每隔1小時翻面1次,烤4小時左右。將溫度降低到40℃並繼續烘烤約3小時。晾幹後取出晾涼20 ~ 30分鐘,待細菌變軟後分類包裝。鮮竹蓀的幹燥得率約為2.6%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