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河豚
1,定義:
河豚,俗稱“泡泡魚”、“河豚”、“河魚”、“蛤蜊魚”、“氣鼓魚”(江蘇、浙江)、“好魚”(廣東)、“雞泡”(廣東)、“甲魚”(廣西)、“街魚”(廣西)。古時候叫“肺魚”。壹般來說,它是指屬於指環目中的指環科、三齒科、四齒科和狗牙根科的魚類。
2.形態結構:
河豚體圓棱形,背側灰棕色,有零星小白點,部分呈條狀或蠕蟲狀。腹部黃白色,背部和腹部有小白刺。魚光滑無鱗,黑黃相間。臀鰭白色,尾鰭下緣乳白色,其他鰭黃色。眼睛凹陷半露,上下牙齒有兩顆形似人牙的牙齒。
鰓小而不明顯,鼻孔位於鼻囊突兩側,鼻囊突不分叉。口小,魚鰾呈卵圓形或橢圓形,有氣囊,遇敵時腹部膨脹。河豚壹般長5 ~ 28厘米,大部分長10 ~ 20厘米,重300克左右。
3.系統功能:
①肌肉系統:
河豚肌肉以白肌為主,沒有肌間棘,是制作生魚片的好原料。野生河豚的肌膜為白色,養殖河豚的肌膜多為黑色,這反映了制作刺身時野生和養殖河豚刺身的品質差異。
(2)、骨骼系統:
由於河豚沒有腹鰭,沒有帶骨系統,河豚的體椎骨沒有肋骨,腹部皮膚有較大程度的膨脹,為其腹脹習性創造了條件。
③消化系統:
河豚肝臟發達,形狀特殊,在魚類中所占比例高於其他魚類。它是壹個基本上獨立的消化器官。富含脂肪,劇毒,肝指數約為20% ~ 30%。在性腺發育成熟的過程中,肝臟內積聚的物質轉化為性腺,因此肝臟的體積和重量隨著性腺的發育成熟而減小。
④生殖系統:
河豚雌雄同體,體外受精,體外孵化。生殖腺占魚的比例很大,生殖腺指數高。壹般來說,成熟個體的性腺約占體重的30%。它的卵很小,卵徑約為65438±0mm,所以每公斤魚的卵量可達20 ~ 30萬個。其附屬性特征不明顯,雌雄難辨。男性睪丸壹般無毒,可食用,而且好吃,比肌肉好,但卵巢毒性大。
4、生活習慣:
①腹脹習慣:
河豚胃的壹部分形成了壹個特殊的囊袋,壹般稱為充氣囊或氣囊。它可以吸入水和空氣,在沒有肋骨的束縛和皮膚強大的收縮性下,可以給腹部充氣。這種習慣與主動自衛和威脅敵人傷害有關,也有裝死逃避敵人傷害的作用。
壹般腹部皮刺發達,背部稍差,尾部幾乎沒有。這些皮膚刺可以增加腹部擴張時的防禦效果。在個體發育中,在刺長大之前沒有腹脹。此時魚的體長壹般在5毫米左右,如東方純紅鰭。在性腺成熟階段,腹脹的習慣減弱或消失。
②發聲習慣:
當河豚受到環境變化的驚嚇或攻擊時,它的牙齒或其他骨骼相互摩擦,同時腹部膨脹成球狀,以此來恐嚇敵人,阻止敵人攻擊。
(3)、眼球運動和眨眼習慣:
河豚的眼球略突出,覓食時經常看到它的眼球不停轉動,這與其他魚類轉動眼球的習慣不同;而且河豚眼睛周圍有很多皮膚皺紋。通過來回移動這些皮膚皺紋,河豚可以慢慢眨眼,這是明顯的側交習慣。
5、體內毒素:
河豚的肉很嫩,很好吃。曾經有壹種說法,河豚吃了不新鮮,河豚吃到死。中國壹些沿海地區有吃河豚的習慣,日本人把河豚視為美味。缺乏河豚烹飪經驗的人千萬不要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人在國內外屢見不鮮,即使是食用河豚經驗豐富的日本人。據說每年死於中毒的有幾百人。
6、有毒部位:
河豚毒素位置和季節的變化:河豚毒素的位置是魚的內臟。包括生殖腺、肝臟、胃等部位,其毒性隨不同的養殖環境和季節變化而不同。根據長江河豚和人工養殖河豚的例子,其各器官毒性依次為:卵巢→脾臟→肝臟→血筋→眼睛→鰓耙→皮膚→睪丸→肌肉。養殖河豚(2歲以上)的器官毒性與野生河豚壹致,但毒素含量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