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有什麽特點?
壯族的落月和Xi甌是今天壯族的兩個主要支系。它們已經存在了1000多年,創造了輝煌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人民所繼承的古老文化,又被甌人和駱越人以多種方式創造出來。羅創造的稻作文化、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銅鼓文化、華山文化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洛越人和蒼梧人、甌人壹起,最早在中國發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方法,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今天的南寧,已發掘出14個駱越人祖先留下的殼丘,從中出土了1萬年前的原石磨盤、石杵、石碾棒等礱谷工具。其中南寧亭子圩遺址出土的此類工具,經C14確定為11000年。s僅次於湖南道縣。壯族蒼梧部先民在12000-20000年前留下的碳化米粒,比江西省萬年縣的萬年米遺址早1000年。到了羅田時期,羅越人對中國農田的整治已經碩果累累,已經根據潮起潮落選擇農田。今天,無論華南哪個民族,大米都是最貴的。餐桌上的主食是米飯。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大米系列、米線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湯圓系列、年糕系列、米花系列、飲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腸系列。副食豬雞鴨鵝也是大米的轉型。從旱地農區遷到嶺南的漢族和其他民族,也放棄了小麥的種植,和壯族人壹起在飯桌上享受壯族先民創造的稻作文化。洛越人的這壹偉大貢獻與廣漆有關。創造和打破了多項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和中國。世界上最好的服裝在古貴州中部道縣(古壯族蒼梧部的活動區)的玉蟾巖。15000年前人類用來制作陶器“被褥布”的植物纖維編織圖案。無論這種植物纖維編織的圖案有多粗糙和幼稚,它都是迄今為止人類自己創造的第壹件手工紡織品,是全世界紡織業的萌芽。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發現於貴州中部道縣的玉蟾巖遺址。人工培育的水稻發現於15000年前。雖然只有壹些人工馴化的痕跡,但它是迄今為止人類第壹個用勞動創造的農作物品種,是全世界農耕農業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現,是人類告別“食獸飲血”的野蠻時代,進入“熟食烹飪”的文明時代的第壹個標誌。壯族的住房是世界上最好的。在黔中臨澧馬竹村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約18000年前),發現了壹座帶有地道的“?"-shaped”高桌民用建築,這不僅是中國“高桌宮殿建築”的源頭,也是世界上第壹座“高桌民用建築”。壯族先民邁出了劃時代的第壹步,使中國率先步入農耕社會,引發了人類最偉大的綠色革命,使人類走出了壹條馴養動物、創造農耕、從饑餓不安的采集生活走向溫飽生活的綠色革命道路,使人類步入了農耕社會的輝煌農業時代。壯族先民發明的陶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第壹次按照自己的意誌利用自然事物創造出來的全新事物。人們將粘土與水混合,制成各種器皿,曬幹後用火烘烤,產生質變,形成陶器。開啟了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陶器的發明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開辟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紀元。洛越人的青銅技藝水平很高。他們制作的銅鼓是銅鼓全盛時期的產物,是銅鼓八種中的頂級產品,代表了銅鼓技藝的最高水平。它們又高又重,設計巧妙,工藝精湛,圖案復雜。站在鼓面上的青蛙是雕出來的,與青蛙蹲伏的姿勢相反,脊椎骨與鼓面平行,臀部像獅子壹樣翹起,身上飾有稻穗。這是壯族人的點睛之筆,是洛越人對稻作文化貢獻的特殊象征。鼓面上的太陽圖案告訴我們,洛越人有自己的歐幾裏得,公元前就可以在鼓面上顯示出分圓的方法。分圓法在兩千多年前就被認為是壹個民族最高科學水平的標誌。據記載,當時只有漢族和古希臘的歐幾裏德能分圓。人們沒想到壯族的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羅越人制作的銅器,如鐓、圓器、牛頭梁、鐘、鞋形鈸等,都是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頭梁,設計精巧,肚子上有四只眼睛的水牛頭更是壹絕。洛越人的生產工具是獨特的,他們早期的肩扛石斧和分段石矛是典型的任玥產品。鑄銅鈸有鞋鈸、扇鈸、風鈸、鏟鈸、圓鈸等。它們的造型千姿百態,精致實用,足見羅月的聰慧。其制作的大石鏟為中國壹絕,長舌形,有腰,刃部細圓,梁柄處有側齒用於緊固。最大的有60多厘米長,20厘米寬。它不僅是壹種生產工具,還是壹件藝術品,也是祭祀米神時的神器。它的設計是原創的。其他的如西林戰國青銅棺、合浦鴨青銅首、鳳凰形青銅燈、人足形銅板等,都閃耀著羅月的智慧。華山文化是羅越人創造的舉世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綿延200多公裏,另有5處分布在左江流域的萍鄉市和天等。* * *有84個地點,183個地點,287個繪畫組。主要形象是壹個人蛙形狀的蛙神,赭石紅色,畫在平投影(鬼)上,雙臂彎曲,手肘擡起,半蹲騎馬式,似蛙泳。整個畫面充滿了歌舞,震撼人心。花山巖畫是洛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根據洛越人祭祀蛙神的場景描繪的。除了蛙神的形象,還有走狗、鹿、鳥、銅鼓、鑼、星星和太陽的形象。其時代上限在戰國,下限在西漢,歷時700余年。少量為後人所抄。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寧明縣的花山巖畫,壯語稱為Byaraiz,意為山,萊意為格局。因其規模最大,代表了整個左江巖畫。與世界各地的巖畫相比,華山巖畫有著顯著的特點。其蛙神造型不僅整齊劃壹,而且延續700多年不變,實屬罕見。寧明華山這幅畫,高40余米,寬170米,以壹個“地方”的面積來說,堪稱世界之最(世界巖畫法則,畫外500米以內沒有壹處是“地方”)。這幅圖有1300多個可識別的字符,所有大小圖像加起來有4萬多個,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花山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這樣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瑰寶是必須的。華山巖畫不是靜態的古文化,而是活的文化,它所表現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羅嶽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壹帶,仍有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的“蛙女節”。節日裏的蛙舞,舞者戴著蛙帽,看起來像華山巖畫上的動作,在其他地方流傳的壹種教師舞蹈也像華山的形象。因此,舞蹈者稱華山的形體為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