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刺蒺藜是治什麽的

刺蒺藜是治什麽的

別名異名茨(《詩經》),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神農本草經》),即藜(《名醫別錄》),白蒺藜(《藥性論》),休羽(《本草綱目》),三角蒺藜(《本草求真》),旱草(《本草經解》),杜蒺藜(《聖惠方》),三角刺(《中國藥植誌》),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物誌》。 藥理作用

1.降低血壓作用:刺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其生物堿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

2.利尿作用:本品在印度民間作為利尿劑用;在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實驗中,利尿作用並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劑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鉀鹽的存在。但有人認為除了鉀鹽外,生物堿部分有壹定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

3.其他:蒺藜生物堿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腸的運動,與乙酰膽堿表現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生長。植物中含有毒性劑量的亞硝酸鉀(實際上植物只含硝酸鉀,吃入體內後,被酶還原成亞硝酸鉀);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

加工炮制

1.凈制:洗凈泥沙,除去雜質。

2.炮制: ①炒蒺藜取凈劑後的蒺藜即凈蒺藜,置於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去刺。

②鹽蒺藜:取凈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每100斤蒺藜,和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黃色,取出放涼。註意,須置陰涼幹燥處,密閉。

③《雷公炮炙論》:“凡使蒺藜,揀凈,蒸,從午至酉,出,日幹,於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幹用。”

性味歸經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入肝、肺二經。

功效主治

1.平肝潛陽:刺蒺藜味苦能降泄,入肝經,果實主降,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陽。用治頭痛、眩暈、痙攣最效。

2.疏肝解郁:本品辛散通郁,橫行排蕩,非他藥直達不留者可比。且入肝經,故可疏肝解郁。用治胸脅疼痛,不舒,太息,乳閉不通。《植物名實圖考》曰:“蒺藜,用以開郁,凡脅上,乳間橫滯氣,疼痛難忍者,炒香入氣藥,服之極效。”

3.祛風明目:本品辛散祛風,苦能瀉火,入肝經,肝開竅於目,故能宣散肝經風熱,瀉肝火,而祛風明目,甚有效力。故《本經逢原》曰:“刺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響導。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本品入肝經,辛能散,寒能清,清瀉肝熱,凡目赤腫癰,羞明流淚,證屬肝熱上擾目竅者,甚有效力,故可用刺蒺藜。

4.祛風止癢:本品既辛且苦,能燥濕殺蟲,祛風止癢。如《名醫別錄》曰:“即藜,主身體風癢,小兒頭瘡。”

5.散結祛瘀:本品辛溫,可散結祛瘀。用治癥瘕積聚、癰疽、瘰癧、乳巖等。如《神農本草經》曰:“本品主惡血,破瘕結聚,喉痹,乳難。”《本草匯言》曰:“刺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瘕之藥也。”

5.鑒別應用

①刺蒺藜平肝散風。用於頭痛眩暈等;炒蒺藜長於活血祛風,用於目赤腫痛等;鹽蒺藜即可平肝解郁,又補腎明目,用於高血壓病,頭目眩暈。

③刺蒺藜與沙苑蒺藜 沙苑疾藜甘溫,善於補腎滋陰以治下;刺蒺藜苦寒,長於清瀉肝火以治上。”

用法用量

內服:6—9克,煎湯;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亦可水煎洗患處。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烏頭為之使。(《本草經集註》)

2.本品苦辛,行氣化瘀,血虛氣弱及孕婦慎用。

配伍應用

1.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溫,柔潤而降;刺蒺藜辛苦平,性升而散。前者善於補腎以治下,後者長於平肝以治上,二藥合用,平補肝腎最效。

2.配制首烏:制首烏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視風明目,並行血祛瘀。二藥相伍,行補兼施,散風邪,滋肝腎,主治頭痛頭昏,須發早白。

3.配白僵蠶: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風,以肝氣郁結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蠶祛風解痙。兩藥合用,平肝祛風,鎮驚止痛。可治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諸癥。

4.配滁菊花:兩藥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於疏散肝郁;滁菊花偏於清肝散熱。兩藥合用,壹剛壹柔,壹清壹散,相須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陽上擾,止眩暈,散風熱或肝郁化熱生風之頭痛等有效。

5.配茯苓:茯苓利水滲濕,又健脾和中,對肝脾濕阻有標本兼顧之效;刺蒺藜苦泄辛散,能平肝、疏肝。二藥相伍,壹滲壹散,利濕平肝,使濕濁去,清陽升而頭暈止,肝氣平,不致犯胃則胃疼除。

6.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熱、涼血。二藥相伍,清肝涼血,止眩明目。

7.配川楝子:本品苦泄辛散,能疏肝散郁,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氣止痛。二藥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氣橫逆犯胃,脅痛,脘痛最宜。

8.配合歡皮:合歡皮寧心祛瘀,消腫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藥相伍,用治血虛肝郁,胸肋刺痛,肝脾腫大,周身刺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