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灌腸的護理
妳好,下面為您介紹 改進後的灌腸操作護理方法 1 頭低臀高側臥位和膝胸位法 頭低臀高側臥位時,床頭搖低10cm,臀部擡高10cm,胸膝臥位是患者取胸膝臥位床上,下腹墊1~2個軟枕,護士壹手持塗有石蠟油的肛管,另壹手固定患者臀部,輕輕插入約15~25cm,灌腸液高度距肛門40cm緩緩流入,灌腸後患者取左側臥位休息,盡量保持3~5min,排便患者取這兩種方式灌腸時,直腸在高位,乙狀結腸在低位形成壹種壓力差,使灌腸液在結腸中充分軟化大便,此法利用了液體力學的原理,使灌腸液順利進入結腸,增加了灌腸量和保留時間,腸道容易清潔幹凈,灌腸次數明顯減少,縮短了腸道準備時間,減輕了患者的不良反應。 2 旋轉體位 當灌腸液面勻速下降時,讓患者依下列體位進行往返慢速轉動:左鍘臥位-俯臥位(頭低15°~20°)-右側臥位,每種體位持續時間約,10s,當全部溶液在5min左右灌註完畢,撤出肛管,讓患者自左向右順時針改變體位再平臥5~10min後排便,此法有助於灌腸液體充盈整個結腸,充分刺激腸壁,增強了腸管的收縮和排空功能,達到清潔腸道的效果。 3 插管操作角度 灌腸操作時必須註意人體所固有的肛直腸角及其變化,肛直腸角是肛管長軸與直腸縱軸所形成的向後開放夾角。該角度大小在靜息屈髓位時平均為112°。插管時把肛管頂端從肛門朝肚臍方向插入肛內3 cm左右,有落空感(通過肛腸環)後停止推進,需將肛管向前偏移與肛直腸偏角相同的角度即68°,再插入直腸。插管時順著人體所固有的解剖角度,可減少肛管對腸管的刺激,增加患者的舒適感。 灌腸操作註意事項 1 灌腸禁忌證包括 消化道出血、妊娠、急腹癥、嚴重心血管疾病等。對有高血壓、腦中風、青光眼等病史的患者需慎重采用。保持膝胸臥位的體位較困難,年老體弱者較難接受。應做好充分解釋工作,同時為減輕患者不適,可在患者下腹部墊上被子或1~2個軟枕,必要時由另壹護士在患者身邊輕扶患者的腰部,以增加安全感和持續時間。 2 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灌腸前應熱情主動地與患者交談,向患者解釋灌腸的目的、術中要求等。關註患者的感受,並積極給予回應。 3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灌腸方法 選擇粗細合適、柔軟的肛管,動作應輕柔。避免反復插入肛管。如果清潔灌腸操作不當,也會帶來不良後果,甚至嚴重並發癥,如肛直腸損傷、過敏反應、電解質紊亂、腸穿孔等。插管前仔細詢問藥物食物過敏史,對有異種蛋白過敏者,腸道灌腸液勿用肥皂水,可采用其他灌腸液如生理鹽水。對體質弱或特殊患者使用50%硫酸鎂導瀉時量不宜過多,不要過量飲白開水,可適當飲生理鹽水及葡萄糖溶液。清潔灌腸時宜用生理鹽水作為灌腸液,壹次量勿超過500mI,最好不超過2次,以防體內電解質流失。 灌腸過程中註意觀察病情變化:觀察灌腸液的溫度及流速是否適宜,如出現腹脹或有便意,可囑患者深呼吸放松腹肌,並降低灌腸液面的高度或減慢流速或暫停片刻。如出現脈速、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等,應立即停止灌腸,通知醫生,給予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清潔灌腸方法的改進既體現科學性,又體現人文性,既達到清潔灌腸的目的,也充分考慮到患者的感受。目前灌腸方法應進壹步研究、總結,對傳統灌腸法進行補充修改,以改善和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