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鰱魚子做法大全

鰱魚子做法大全

沒有菜單,有壹個大冰櫃,裏面放滿了各種準備好的魚蝦蔬菜,地上壹個大盆裏放著活螃蟹和活蝦。想和老板商量想吃什麽,壹起決定方式——當然是以臺州的做法為中心。第壹次上門的客人,可能不習慣,習慣了以後,偶爾會去壹次,就像中國人的方法壹樣。如果有客人壹進門就要求老板炒京醬肉絲或者魚香肉絲,老板娘會輕挽著她的胳膊回答:“師傅不會做飯。”我們目睹了許多類似的場景。每次都擔心著急的客人會不會和南方口音的老板娘吵架。但似乎每次店裏都坐滿了熟客,其中不乏脖子上掛著金鏈子、手腕上掛著桃核、留著朋克發型的遍體鱗傷的男人,所以通常想吃各種肉絲的客人都默默跟著老板娘在冰櫃裏點餐,或者四處看看,憤然離去。

每壹只海白蝦都長滿了籽。仔細看看。小海白蝦正壹顆壹顆地在肚子上捧著壹團瑪瑙般的種子。有蝦子的湯比壹般只有蝦沒有籽的湯更鮮,豆腐也沾染了淡淡的蝦子味。進入口中後,這些種子被磨得很細,布滿鉆子,海白蝦的細嫩蝦仁依然穿插其中。這種感覺很復雜。蝦仁的味道很鮮,就像高膽固醇食物裏的鮮。但如果這時腦海裏出現各種BBC或者國家地理的自然紀錄片,罪惡感又會產生。壹個朋友去農場參觀,看到萌萌的小豬滿地跑,回來哭著說再也不吃豬肉了。

“它有壹英尺長,壹英寸寬,壹英寸厚。非常漂亮。”這種蝦子已經不需要人剝了。做法是“帶著孩子把海白蝦,每隔三五鬥放在密密麻麻的竹籃裏,用大盆裏的水沖洗幹凈。蝦肚下的蝦,紅如覆盆子,會隨水從籃子裏下來。壹石可得五升蝦,從盆中濾出。縫布做小袋子,比如直徑半英寸,長兩英尺。填蝦,打頭,加鹽封口,厚度幾寸。經過壹夜的日曬,晚上就壓在平板上,明天就曝光了。”這樣重復了十幾天,蝦籽已經很幹了,我就打開袋子把蝦拿出來了。“顏色像紅玻璃,又亮又肥,鹽是烏魚的好幾倍。”看完《舌尖上的中國》,妳可能會對這種做法感到熟悉。著名的烏魚子,在臺灣省相當受歡迎,也以類似的方式加工。當然,烏魚子可以從將海白蝦收集在籃子裏過濾出蝦卵的步驟中去掉,而是直接開膛取魚卵。我很好奇為什麽這種做蝦的方法現在好像消失了,在那堆舊紙裏成了過去式。蝦卵比魚卵更軟更小,所以口感壹定比烏魚子更滑。

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裏,魚籽就是集市上魚攤上胖乎乎的鰱魚籽,胖乎乎的魚頭放在壹邊。套用最近高考題目裏的壹句話“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但是,現在北京的菜市場越來越少了。專門賣魚卵的超市很少,有時候淡水魚也不多。好像很少有專門賣魚卵的海魚。畢竟超市裏賣的最多的海魚就是三文魚,但是三文魚的魚卵好像從來沒見過,可能是直接分離出來做魚子醬或者刺身的?

有些地方的傳統說法是,孩子吃魚蛋不能太多,吃多了就數不清了。想了想,這個說法只能是出於“護生”的好心。畢竟這些魚卵是有長成大魚的可能性的,而不是天不亮就被人吞掉的。其實魚卵中卵磷脂的含量是相當高的,雖然膽固醇也高,但應該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大有裨益。中國家庭的傳統魚子做法大多不會是烏魚子或者魚子醬,而是紅燒或者做麻辣、酸辣。川、黔、渝的江上的人,釣到大肚子的母魚,會特意煎魚卵,在姜、芹菜裏放很多泡椒。如果加上魚肚、魚腸、魚泡,和魚籽壹起煮,就是魚雜鍋了。原本有魚腥味的魚子在黃澄澄烹飪,甚至嘗起來像奶油壹樣。和魚子醬壹個個在嘴裏爆開的感覺完全不壹樣。中式烤魚籽吃起來糯糯軟軟的,會壹顆壹顆的在妳嘴裏穿梭。無論是西南風的辣燒法,還是其他地方的燜法,原本白色的魚卵都會變成金黃色。沒有密集恐懼癥,就會充滿拜金的快感。

現在,城裏人很少買魚養在自己家裏。小的時候會把它們放在缸裏養幾天,把魚塘的腥氣換成清水,這樣味道更好,更新鮮。但代價是自己去殺魚,而殺魚和所有技能壹樣,需要經常練習,否則就會出現孔子不喜歡的“不當切割”。所以大家更喜歡市場上的魚販子直接現場執法,順便清理內臟,方便很多。但是這種速食魚還是比不上當時放了幾天的魚,所以餐館放了幾天的魚通常比家裏煮的魚味道好壹點。剖開壹條養了幾天的魚的肚子,發現魚卵,真是驚喜。哪怕只有壹點點,也要鄭重的單獨炒壹碗,以示對好運的尊重。炒魚子的時候要放很多油,因為太容易粘鍋,炒幹壹點味道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