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話叫“喝雄黃酒,百病皆消”。所以在端午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就是在酒中加入雄黃。雄黃,又名雞冠花,是壹種礦物質,也是常用中藥。雄黃的成分是硫化砷,有毒。對多種皮膚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並有驅除毒蟲的作用。李明《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有毒,有解蟲毒、運轉涅槃、殺蟲、驅罪等功效。.....⑩各種蟲毒、蛇毒。”
這讓我們想起了壹個民間故事(白蛇傳),徐賢在端午節給白娘子喝雄黃酒。結果,白娘子喝醉了,露出了本來面目,徐賢嚇壞了。這個情節是根據雄黃的作用想象出來的。
明清時期,菖蒲酒和雄黃酒合二為壹。趙作《五雜記》雲:“飲菖蒲酒也,與雄黃酒同飲。”也就是把雄黃放出來,和菖蒲酒壹起喝。清古陸《賈青錄》曰:“研雄黃粉、碎蒲根,以酒飲之,謂之‘雄黃酒’。”這種酒需要暴曬,有的甚至從5月初壹就開始曬。端午節,全家人會聚在壹起,喝壹杯雄黃酒慶祝,強身健體。
除了菖蒲酒和雄黃酒,還有壹種朱砂酒。馮明《滎經》(月令廣義)說:
“下午我用朱砂酒解毒,剩下的酒染了額頭,腳,手腳,沒有池蛇的危險。還要灑田墻門窗,避免毒蟲。”
朱砂,壹種礦物,又名辰砂,是提取汞的重要原料,具有藥用價值。古人用朱砂酒,大概不如雄黃有效,到了清代就被雄黃酒代替了。
古人為什麽喝雄黃酒?
" 5月5日,雄黃燒酒慶祝端午節."這壹天,人們將蒲根切開,曬幹,摻入少許雄黃,用白酒浸泡。也有人將其單獨浸泡在雄黃中,故名“雄黃酒”。民間相信雄黃酒能驅邪,形成了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
小時候看新白蛇傳說,白蛇不小心喝了雄黃酒露出真我,相信每個觀眾心裏都印象深刻,喝雄黃酒辟邪的作用不言而喻。
同時,孩子的臉頰和耳朵要抹上雄黃酒,或者在額頭上寫“王”字,比喻老虎恐嚇邪靈。民間還會把吃剩的雄黃酒噴在房子墻壁的陰暗角落,或者儲存起來。萬壹每天蟲咬腫脹,可以塗上解毒消腫。還有井人,也是壹塊雄黃,用絲毛包著,放入井裏,以除水中之毒。
南京人有很多關於雄黃酒的習俗。南京人端午節講究“破火眼金睛”,就是把雄黃泡在酒裏暴曬,全家人用酒擦在眼睛上,以免紅眼。老南京人也喜歡用雄黃酒炒黃豆,也可以起到抗病毒的作用,炒鹹菜可以起到防胃痛的作用。
端午節期間及之後,氣候炎熱,蚊蠅蟲飛,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吃五谷雜糧,生諸病,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通過口鼻吸入。在與各種疾病的長期鬥爭中,人們發現喝雄黃酒、戴香囊可以驅邪解毒,有其醫學原理。《賈青錄》記載:“將雄黃研末、蒲黃碎末,與酒同飲,謂之雄黃酒。”即在酒中加入雄黃。雄黃,橙紅色,可入藥解病毒。
雄黃酒是端午節的酒。以前建寧幾乎都是自己在家釀雄黃酒,不過大多都是男人喝,壹些能喝的女人也喝壹些。小孩子不能喝,大人就把手浸在酒裏,讓孩子的臉、耳朵、鼻子、手掌、腳都起泡沫。後來,人們在雄黃中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囊,供婦孺佩戴。
喝雄黃酒對人體有害。
俗話說“喝了雄黃酒,百病皆消”。雄黃是壹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見的雄黃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調制而成,沒有純飲。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的功效,中藥也用於治療皮膚病。在古代沒有碘酒等消毒劑的時候,用雄黃浸泡可以解毒止癢。
對於未滿飲酒年齡的兒童,大人將雄黃酒塗抹在額頭、耳朵、耳朵、手、腳、心臟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古詩雲:“唯有小時候不忘,捧艾夫普為額王。”它的意思是,在端午節,孩子們拿艾葉,穿上菖蒲,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下“王”字,以辟邪防疫。在墻角、床底等地方灑上雄黃酒,驅蟲,清潔環境。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危害極大。即使不喝,只是塗在孩子頭上和身上也是不可取的。
因為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會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人喝了會中毒。不誇張的說,喝雄黃酒其實就相當於吃了砒霜,所以不要心存僥幸,想著能不能以雄黃酒之毒攻毒,不然只喝壹點點雄黃酒就很危險了。
如果端午節壹定要用雄黃酒,夏天可以噴在角落裏驅走毒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