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元宵節
龍擡頭日(龍擡頭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七夕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冬季至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稱陰歷,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人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根據中國農歷,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日、陳元、鄭源、元朔、元旦等。,俗稱正月初壹。民國時改為公歷。公歷的第壹天被稱為元旦,農歷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被稱為春節。
起源
春節指的是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春節。傳統的名稱是新年、新年和新年,但它們也在口頭上被稱為新年、慶祝新年和新年。在古代,春節在節氣中是指春天的開始,也被視為壹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壹為新年,壹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熟了。”。很難知道春節(夏歷的新年)起源於什麽時候,但壹般認為它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臘祭)年底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
夏商時期產生的夏歷,以月亮的盈虧期(今稱農歷正月)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以不見月之日(農歷正月)為頭,以冬季至日的回歸期(今稱回歸年或太陽年,後稱“陽歷年”)為年,並設閏月調整農歷年。壹年從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午夜開始,也就是壹年的開始。歲末年初會慶祝舊年的豐收,祈求新年的豐收,所以會產生祭神、祭祖、慶典、祈禱等壹系列活動。
“年”這個名稱始於周朝。至於壹年開始的時間的確定(換句話說就是月份順序的安排),也與天文歷法有關(如上所述)。相傳夏在陰月(陰歷正月),商在醜月(陰歷十二月),周在子月(陰歷十壹月,即冬月),秦在亥月(陰歷十月),在西漢復辟。
但古代把正月初壹稱為元旦、元日、新鄭等。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實際上是夏歷的陽歷部分引導了農時——二十四節氣),規定民間使用夏歷(農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公歷(應采用民國紀年法,而不是公元法)。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正式將農歷新年定為“春節”,所以很多人至今仍稱之為春節。
元宵節元宵節有張燈結彩、觀賞花燈的習俗,在民間也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燈、舞獅等習俗。
龍擡頭(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擡頭是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這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並祈求下雨,這樣上帝可以幫助確保豐收。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冬季至日後的第108天。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這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皇帝的“掃墓”儀式,後來人們紛紛效仿。這壹天祭祖掃墓,世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本名是“端午”,意為開始。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所以避開“五月”,改為“端午節”。龍舟節早在西周早期就有記載。這不是壹個紀念屈原的節日,但端午節後的壹些習俗受到了屈原的影響。
中國情人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來源: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稱為“七夕”。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今晚在天河鵲橋相會。七夕的本名是乞巧節,就是在月光下織女面前用彩線穿針。如果能穿過七個大小不壹的針孔,那就“巧”了。農諺雲:“七月初七清明,磨鐮刀割稻子。”該磨快鐮刀,準備收割早稻了。
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來源:農歷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中期,故稱“中秋節”。晚上,桂香月圓,被舊俗視為大團圓的象征。這是壹個準備各種水果和熟食賞月的節日。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元末,為了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廣大人民群眾把起義的日期寫在壹張紙上,放在月餅的餡裏,互相偷偷傳遞,號召大家在8月15日起義。終於在這壹天爆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推翻了腐朽的元朝。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得更廣了。
重陽節的時間: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從此代代相傳。三月三日重陽節,又稱“踏秋”、“踏春”,是壹個家庭的事。在這壹天,重陽節的所有親戚都要壹起爬山“避災”,插山茱萸,賞菊花。魏晉重陽以來,風氣日益濃郁,是歷代文人傳唱最多的傳統節日之壹。
冬季至日時間:陽歷的12月21日或22日。
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重視冬季的至日,認為這是壹個盛大的節日。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像壹年壹樣大,並且有慶祝它的習俗。《韓曙》曰:“陽光照冬至日,君長,故賀。”人們認為冬季至日過後,白天變得越來越長,太陽升起,這是壹個太陽周期的開始,也是壹個吉祥的日子,應該慶祝。《晉書》記載:“魏、晉之冬至日,萬國百姓家賀...它的外觀不如鄭丹。”解釋古代對冬季至日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