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燈籠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但其目的是為“社火”服務的。隨著《鄧華》的第壹次公映,各地出現了社火。有舞獅、舞龍、過山車、鐵芯、高蹺、馬的故事等等。
關於社火的傳說也是五花八門,影響較大的傳說有:
很久很久以前,壹只九頭鳥傷人,火神化作壹個白胡子老頭告訴人們:“九頭鳥不敢落水,人們只能乘船在水中避難。”於是人們在黑暗中點燃燈籠,乘船到水邊,形成了“元宵節”。
有的地方流傳著壹個“亮心燈”的傳說:臘八吃了“糊心飯”,出門就回不來了。只有正月十五,心明的時候,才知道回家。所以在這壹天,家家戶戶都點亮燈籠,形成了“元宵節”。
也有人說,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獻的“太乙”。他在甘泉宮築壇,正月十五大祭。那壹天,宮人奉命在神壇上張燈結彩,又奉命載歌載舞,表演數百場戲,娛樂太乙。從那以後,歷代皇帝都把他喜歡的娛樂活動都加到了裏面。之後,人們也爭相效仿,從而成為“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起源是什麽?
其實“元宵節”的起源可能早於漢武帝祭祀太乙。殷商時期,民間利用火祭社的活動。“社”的本義是拜土,即拜土地神。所以民間會在正月十五舉行“社火”。
放火燒社的也叫火祭社。後來,火祭的形式逐漸轉變為元宵節,也就有了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習俗。
總之,“元宵節”的習俗由來已久,也包含了壹些宗教內容。傳說魁星滿腹經綸,卻屢次考試失敗,於是跳河自殺。後來被何傲所救,成為魁星神。據說天水歷史上有很多文官,他們崇拜和信仰魁星。《社火》中的魁星形象是魁面,騎著魚。右手握筆,左手握硯,壹瘸壹拐地走。觀眾壹路上都在鞠躬。魁星把他的鋼筆浸在水裏,扔來扔去。當地人認為,額頭有水滴的地方,家裏就有秀才高中。
此外,甘肅村民還特別講究“趕走靈官”、“跪青官”。四位靈官走在隊伍的前面,後面跟著年幼的孩子,喊著要往東逃,往西逃,趕走邪靈和瘟疫。過了靈官,接著管春來了。父母拿出上好的香煙和酒招待,官純點燃桌上的香,脫口而出壹些祝賀,然後離開。
這些古老的儀式結束後,全村男女老少都趕到社火場,玩到天亮才漸漸回家。
觀燈詩
1.正月十五晚上的燈
(唐)
千門萬鎖,燈火通明。正月中旬,它搬到了北京。
三百妻袖舞,入天寫字。
《正月十五夜燈》是唐代詩人胡璋寫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的是大家都出門了,人去樓空,自己來盡興,然後又回到元宵節的情景,是最有詩意,最引人入勝的時刻。
2.《十五夜看燈》
(唐)魯·
錦裏舉行香宴,藍鴻雁初年。
色遠,光遠。
中國人疑星隕落後,樓如懸月。
別有千般笑,快來秀九枝鋒。
《十五夜觀燈》是唐代詩人陸的壹首詩。描述了元宵節點燈的盛況。五顏六色的燈籠用五顏六色裝飾著地球,人們喜歡在節日的晚上看燈籠和欣賞月亮,喜歡唱歌和跳舞遊戲。年輕的男女在這快樂祥和的壹天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
3.玉案元Xi
(宋)辛棄疾
壹夜東風妝點千樹花,吹落星雨。
寶馬雕車滿路香,鳳凰蕭動,盆燈轉,魚龍舞通宵。
飛蛾,雪,柳,金線,笑,香都走了。
在人群中尋找他,突然回頭,那個人就在那裏,燈光昏暗。
《元Xi玉案》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以元宵節五彩繽紛、熱鬧非凡的場景為開頭,反映了壹個與金粉不同的孤傲冷漠、超群不落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在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傲性格。
全詩采用對比的方法。第壹部描寫了元宵節燈火輝煌、音樂滿堂的盛況,第二部則刻意描寫了主人公在善女中尋找壹個站在散亂燈光下的孤獨高挑的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細膩,含蓄委婉,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