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魚的變態始於幼體階段。剛孵出的幼體和其他魚類有對稱的身體和眼睛,即壹邊壹只眼睛,和其他魚類壹樣在上層水中遊動。當幼蟲長到15 mm以上時,壹只眼逐漸向頭頂移動,從另壹側越過頭頂上緣向下移動,直至接近另壹只眼。同時,當壹只眼睛移動時,背鰭也向前延伸,當壹只眼睛移過頭頂時,背鰭也延伸到頭的後緣。因為兩只眼睛都在頭的壹側,原本對稱的頭骨也發生了變化,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眼睛位置的改變也促進了生活方式的改變。當兩眼移向同壹側時,魚會沈入水底,側躺著生活在水下,或在接近水底的水中遊動。這個時候有眼睛的那壹面壹定是朝上的,沒有眼睛的那壹面是朝下的。色素產生於眼睛向上的壹側,保持原有的弧形外觀。無眼壹側色素少,多為白色,少數個體散在褐色或黑色條紋。同時下側的形狀被切平,就像壹條尾魚從中線切開形成的半魚。除了特殊的蛻變能力,比目魚還有另壹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即變色。能在短時間內迅速使其體表顏色發生與環境相似的變化,這是其他魚類無法比擬的。通常比目魚的變色範圍僅限於普通環境的顏色。對於黑、白、棕、灰、黃等顏色,可以在瞬間完成變色。變成紅色的難度更大,藍色和綠色的時間更長,有時需要延長到半小時左右。
2《比目魚》
在浩瀚的海洋深處,有壹種看起來非常奇怪的魚。它的兩只眼睛在頭的同側,所以叫比目魚。左邊兩只眼睛的叫鮮,右邊的叫鰈魚。比目魚身體扁平,臥於海底,向上突起,體色較深,眼睛在這壹側;下側扁平,體色較淺,口、胸鰭、膠鰭不對稱。背鰭向前伸至頭頂,臀鰭也平行於背鰭向前伸展。
新孵化的比目魚與其父母不同。它的眼睛對稱地長在頭的兩側。出生後20天左右,當它的身體長到1.65厘米長時,開始臥在海底,身體開始不均衡地發育。下眼上移,與上眼並列。
比目魚喜歡獨居在沈積物底部,經常在夜間出來覓食。運動時,側臥的身體和尾巴上下擺動,長背鰭和臀鰭緩慢波動。比目魚的體色會隨著環境的顏色而變化。有人做過這樣壹個實驗:把牙鮮放在壹張壹半白壹半黑的紙上,發現牙鮮會隨著背景顏色的變化神奇地改變自己的體色:白紙壹端的體色較淺,黑紙壹端的體色較深。比目魚這種別出心裁的體色變換,讓它與環境融為壹體。當它平躺在海底時,就像壹堆泥沙或沙礫,既避免了敵人的傷害,又便於“守株待兔”。比目魚還能分泌壹種乳白色的毒液,可以殺死周圍的小動物作為食物,即使兇猛的鯊魚看到也要遠離。
比目魚是壹種重要的經濟魚類,分布於中國沿海。肉很好吃,肝可以做魚肝油。有些種類還可以入藥,有消炎解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