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貧血的危害及預防

貧血的危害及預防

分類:醫療/疾病

分析:

(壹)按發病機理可分為:

①造血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②紅細胞過度破壞引起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③失血過多引起的貧血:如潰瘍或腫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2)根據細胞大小和形態,可分為:

①巨細胞性貧血,如巨幼細胞性貧血;

②正常細胞性貧血,如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③單純小細胞貧血如慢性感染性貧血。

④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

貧血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疾病。確切的說,貧血只是壹種癥狀而非具體疾病。各種疾病都可以伴有貧血。

貧血是指單位體積循環血液中血紅蛋白的下限。

我國診斷貧血的血紅蛋白標準為:成年男性低於120g/L,女性低於110g/L,孕婦低於100g/L..

貧血是大多數疾病的相同癥狀,因此重要的是消除病因。在病因確診前不要扔藥物,比如維生素B12之類的維生素,葉酸,鐵。這種治療不會有效,反而會因為對病因的疏忽而延誤病情,對患者造成傷害,造成嚴重後果。比如胃炎導致的貧血,壹味的治療貧血而忽略了導致貧血的癌癥,那真是本末倒置了。

治療貧血的效果取決於病因的性質以及是否可能是根部雕出的。如果能徹底消除病因,貧血也是可以治療的。如果病因難以治療,只能采取對癥治療。根據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處理原則如下:

1.出血:出血是貧血最常見的原因之壹,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給予適當的止血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月經過多可以通過手術或激素治療,然後治療病因。貧血是可以治療的。

2.營養缺乏:由營養缺乏引起的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豆芽細胞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缺鐵性貧血,分別補充營養,對貧血的治療效果較好。但如果不去除營養缺乏的原因,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即使暫時有效,停止營養補充,貧血很快就會復發。

3.慢性病:如果感染或癌癥可以控制,貧血可以減輕。內分泌疾病可以得到糾正,貧血可以得到緩解。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引起的貧血,由於基礎疾病療效很差,除了輸血很難緩解。

4.溶血性貧血繼發於藥物,患者停止接觸藥物後,貧血大多可迅速或逐漸緩解甚至消失。而某些藥物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即使病因明確,患者也沒有再次接觸,患者很難恢復或治療。這時候如果移植骨髓,就可以得到治療。

貧血的治療壹般包括藥物治療、輸血、脾切除和骨髓移植。根據不同類型的原因,壹種或多種療法用於治療貧血。

貧血不是壹個獨立的疾病名稱,而是由許多不同的原因或疾病引起的壹系列* * *相同的癥狀。貧血的原因很多,治療方法也不壹樣。對癥下藥是關鍵。

(1)缺鐵性貧血正常人體不容易缺鐵,因為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鐵元素,而體內老化、破碎的紅細胞所釋放的鐵元素可以被身體反復利用。但是,在慢性失血的情況下(如鉤蟲並發痔瘡,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等。),胃腸道對鐵的吸收不良(如胃酸缺乏),體內對鐵的需求增加(如孕婦)和紅細胞大量破壞(如瘧疾),缺鐵常導致貧血。鐵劑是治療這類貧血的有效藥物,常用的有硫酸亞鐵、檸檬酸鐵銨、富馬酸鐵、右旋糖酐鐵等。口服鐵劑壹周後血中網織紅細胞可升高,10 ~ 14天達到高峰,2 ~ 4周後血紅蛋白明顯升高。但往往需要1 ~ 3個月才能達到正常值。為了使體內的鐵儲存恢復正常,需要在血紅蛋白正常後繼續服藥2 ~ 3個月。

⑵巨幼細胞性貧血這種貧血是由於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每天有50 ~ 200微克的葉酸被吸收到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正常人每天需要50微克左右的葉酸,壹般不容易造成缺乏。但由於某種原因,當體內葉酸儲存量減少,攝入不足或需要量明顯增加時(孕期和嬰幼兒期),往往會引起葉酸缺乏,從而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可以幫助葉酸在體內循環利用,間接促進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因此,維生素B12缺乏也會引起類似葉酸缺乏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又稱惡性貧血)。對於巨幼細胞性貧血,口服壹定量的葉酸即可起效,但對於肝硬化或葉酸拮抗劑(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芐啶等)引起的巨幼細胞性貧血。),葉酸無效。因為此時體內的二氫葉酸還原酶缺乏或被抑制,葉酸無法轉化為四氫葉酸才能產生作用,所以必須用它的替代品——甲酰四氫葉酸鈣進行治療才能產生作用。

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惡性貧血可通過肌肉註射維生素B12治療。單獨使用葉酸只能改善血象,對神經系統的損傷無能為力,所以兩種藥物合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療效更高。

(3)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骨髓造血功能障礙或衰竭引起的。血液中不僅紅細胞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減少。對於這種貧血,我國采用的是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常用藥物有苯丙酸諾龍、碳酸鋰、氧化鈷等。,因其造血功能對部分患者有壹定作用。

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經嘗試用精氨酸丁酸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並準備生產片劑和註射劑。

由上可知,治療貧血,根據癥狀選擇藥物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須強調的是,在治標的同時壹定要積極尋找病因,只有去除病因,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