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芪,豆科植物黃芪的幹燥根,分布於甘肅六盤山、四川南部和西北部山區。其主要成分為紅芪多糖、硒、氨基丁酸和甲氧蝶啶。具有固表、止汗、益氣、利尿、解毒、斂瘡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欲不振、便溏、慢性腹瀉、脫肛、便血、崩漏等。
1.固表止汗
紅芪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主要用於氣虛汗出、表虛自汗,若與浮小麥等止汗藥配伍,效果更佳。《日華子》:“煲湯,會得水汽,止汗,凝氣,固表。”
2.益氣利尿
紅芪具有益氣利尿的作用,主要用於食少便溏,慢性腹瀉脫肛,高血壓引起的下肢水腫。可與紅芪、白術、葛根壹起使用。還可用於治療中氣郁結。《中華本草》:“排便不利,蛇咬;外用治疔瘡,補氣之效。”用的是益氣補中蜜。
3.用毒藥來治愈瘡口
紅芪具有扶毒斂瘡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便血、瘡癢、疽痛、血虛萎黃。內服:煎服,9-30克。
營養價值
紅芪味甘,微溫,主要含有紅芪多糖、硒、氨基丁酸、甲氧蝶啶、烷基阿魏酸酯、阿維菌素、甘草素、異甘草素、阿爾松醇和香草酸。
1、紅芪具有顯著的免疫促進和抗衰老作用;改善實驗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增強缺氧耐受力;鎮靜、止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
2.紅芪能益氣固表、利尿解毒、排膿斂瘡生肌。屬於收斂類藥物的範疇。提高痛閾對小鼠急性和亞急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黃芪,主產於我國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是常用中藥之壹。黃芪具有益氣固表、利水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主要用於氣虛乏力、納差便溏、中氣不舒、慢性腹瀉脫肛、崩漏下血、大便出血、表虛自汗等。
1.益氣固表
黃芪性溫,入脾經,為補脾之要藥,可治脾虛便溏,乏力納差。
2.發汗除煩
黃芪能補肺脾之氣,固表止汗,治療脾肺氣虛引起的表虛自汗。由於黃芪長於升陽解郁,故還可治療慢性腹瀉、脫肛、內臟脫垂等。
3.利尿消腫
黃芪既能健脾益氣、標本兼治,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是治療氣虛水腫的重要藥物,可治療脾虛、水濕虧損、水腫、少尿等癥。
4.按住瘡口排膿
黃芪具有補氣養血的作用,使正氣旺盛,能收毒排膿,生肌斂瘡,可治瘡、瘍、潰瘍。
調節血壓
黃芪的降壓成分為γ-氨基丁酸和黃芪甲苷,對血壓有壹定的雙向調節作用。黃芪能明顯降低麻醉犬腦血管、外周血管、冠狀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的阻力,對這些部位的血管有擴張作用,但對腎血管有收縮作用。黃芪的降壓作用主要是直接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結果。
6.增強免疫功能
黃芪能顯著增加血液中白細胞總數,促進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和殺菌作用,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7.保護肝臟
黃芪具有保肝作用,特別是對四氯化碳肝損傷引起的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下降,能阻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原下降,適用於慢性肝炎患者,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傳播的能力。
8.堅強的心
黃芪有強心作用,增加心臟收縮和輸出量的幅度,特別是對中毒或疲勞的心臟。此外,黃芪多糖可對抗垂體後葉所指示的急性心肌缺血。
營養價值
黃芪主要含有黃芪甲苷、黃芪多糖和黃酮類化合物,還含有氨基酸、蛋白質、核黃素、葉酸、維生素D、β-谷甾醇、胡蘿蔔素、咖啡酸、綠原酸和微量元素。
1.黃芪多糖能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使細胞生長旺盛,延長壽命,抗疲勞,抗流感病毒。
2.黃芪多糖和皂苷具有保護和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
3.黃芪總黃酮和皂苷對缺血缺氧心肌有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