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是壹種樹,大約20米高。栗子,栗子的果實,長在樹上像壹只蜷曲的刺猬。在它落地之前不露出棕紅色的皮,人們是怎麽知道它可以吃的?
想到這裏,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我們生存所需要的:空氣,陽光,水,各種植物,包括栗樹,大自然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了。那麽,誰是第壹個吃栗子的人呢?
有人說第壹個吃栗子的人是神農,神農不是嘗過百草嗎?為了給人類尋找可食用的植物,神農嘗遍了花和果實的莖葉。推斷是有道理的,但是栗子有沒有被神農嘗過,真的沒有文字記載。
栗樹,最早的文字記載在《詩經》裏:在固定的廣場上,在楚宮裏,在楚室裏,在樹的榛子裏,在椅子上,在琴桑裏。其中“榛子”是指榛子樹和栗子樹。說明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種植了栗樹,發現栗樹的木材有很多用途。
栗樹,木質致密堅硬,紋理清晰,耐磨耐腐蝕。直到今天,板栗仍然是實木家具的高端原料。古人種植和使用栗樹是為了物盡其用。栗樹被用作器皿,果實可以食用。
古人是什麽時候開始用栗子當食物的?
據《史記》記載,蘇秦遊說燕說:“南有碣石雁門之恩,北有棗栗之利。百姓雖不租什麽,有棗有栗就心滿意足了。”蘇秦遊說六國抗秦,那是戰國時期。當時古人已經把栗子和大棗並列了。棗和栗子都是木材,它們的果實也是食物。
從古到今,栗樹仍被用作木材,這與古代不同:栗樹成為了高端優質木材,栗子的吃法也更多了。
古人是怎麽吃栗子的?煮的、烤的還是炸的?他們會做糖炒栗子嗎?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的壹系列壁畫描繪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場景。有壹幅畫是壹個女仆在炭火下烤栗子。據說也有水煮的,但是烤栗子味道更好。炒栗子的吃法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出來的更美味的吃法。後來不斷改良,直到發展成今天的糖炒栗子。
炭火烤栗子的方式,讓人想起了成語“火中取栗”。以前,人們認為這個成語來自中國的壹個古老故事。然而“從火中取栗”這個成語卻來源於17世紀法國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和貓》。
有了新的發現。原來栗樹不僅在中國有,在國外也有。地球上氣候適宜的美洲、歐洲等地區都有栗樹。區別在於栗樹的品種和栗子的吃法。
外國人吃栗子最常見的做法是不加糖直接烤。中國人吃栗子的方式多種多樣。
簡單的吃栗子,煮,烤,炒,風幹。除了我們常吃的糖炒栗子,栗子絲的美味也值得壹嘗。
栗子粉作為主食,栗子粉饅頭,花卷。如果作為餡料,加入其他調料也很好吃,比如板栗紅棗包子、板栗南瓜餅、板栗粽子等。,或者用各種雜糧煮粥。
如果板栗營養均衡,可以和蔬菜、肉類菜肴搭配,如燒雞、烤鴨、烤肉等,和各種肉類搭配,增加蛋白質的營養。
有壹道百年名菜叫“栗子煮菜心”,曾被古人稱道。菜品類似蘑菇菜心,但口感是栗子的甜和菜心的柔香,有壹種極致的味道。
這是湘菜中的壹道名菜,誕生於1000多年前。據說西晉著名文學奇才、洛陽名相陸機對這道菜的評價是:“五方皆有栗子,但生於漁陽、範陽者,味甜可口,地方不及。”?榆陽菜栗,也就是今天河北興隆的板栗,是當地的特產,難怪被古人稱道。
只是不知道古人把白菜心用在哪裏了。如果用上海綠來配這種特產板栗,沈醉於美食的古人怎麽會對這種美食贊不絕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