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從社會學視角看苗族傳統居住形態的變遷

從社會學視角看苗族傳統居住形態的變遷

苗寨文化變遷:從傳統模板到現代模板的演變

文化變遷是指壹種文化因內部發展和外部接觸而引起的結構和功能、形式和內部的變化。在社會條件背景下,文化的適時變遷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著名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在研究文化變遷時曾提出“文化距離”理論,認為物質文化總是隨著非物質文化而變化。這兩者是不同步的,這意味著任何文化都不是靜態的,而是壹個動態的言語過程。在對苗寨文化變遷的研究中,筆者認為可以按照傳統和現代兩種模板進行討論,尤其是從傳統模板到現代模板的討論。

(壹)苗寨文化的傳統模板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據調查,苗寨這個古老的村落,長期以來體驗和經營著具有苗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而這種傳統文化的縮影,今天依然可以找到。

1,苗族傳統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人們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其主要目的是維持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和發展。在這裏,作者從農業技術、衣食住行等方面論述了傳統物質文化。

(1)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苗寨自古以來就是典型的農耕村落,農業經濟是該村的主要經濟命脈。調查表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前,這個村莊的農業生產技術相當落後。那時候種田沒有化肥,土地肥力得到補充,家家戶戶都去撿牛糞,甚至去很遠的地方;生產方面,憑力氣幹活,很多東西都是肩膀扛著的。有壹句流行的話,“過去人們種下肩膀來挑重擔,人們松松地壹肩挑壹半……”可見農民辛苦,即時作物質量差,作物經不起風吹雨打。“真是靠天吃飯,”接受采訪的秘書吳說。不僅如此,當時人們的思想非常保守,不懂科學。就這樣,那裏的人很難吃到像樣的飯。生產技術的極度落後加劇了村莊的貧困。

(2)傳統居住文化。苗族居住文化對土家族居住文化的影響也可以追溯到“土司”時期。當時的苗族民居雖然趕不上土家族民居的華麗,但也引人註目。苗寨世世代代都是壹個普通的村莊。幾百年來,沒有壹個權貴,所以居民住房沒有差別。總的來說是以木結構為主,這個村大部分房子都是半個世紀以上的事實證明了這壹點。尤其是受漢文化的影響,苗宅在“擇梁截梁、豎梁上梁”等方面也十分講究。壹般來說,房屋的深木主要是杉木或泡桐,因為這兩種樹容易發芽。用吳書記的話來說,他們願意“長大”——也就是人口繁盛(這顯然對生育文化有壹定影響)。起床前壹天砍梁,梁只能向上倒,而砍梁的人應該是主人的主要親屬,還有壹個壓力。不允許任何人越過橫梁。橫梁切好後,切掉兩端,在每個鋸端打上紅色,然後兩個人擡上去。每端都掛著紅包和彩煙,中途不能停。如果路途遙遠,壹般會選擇四個人去。到了工地,壹定要同時放下兩頭,兩頭同時動手,放到橫梁上,然後木匠會說些奉承的話,再準備其他事宜。這是關於建房子的。當然,房子的基本布局仍然是“壹個正房壹個並排的房子”。苗族的住房和土家族差不多,有的也有吊腳樓,但當地人叫吊樓。壹般來說,主樓高,兩側低,就會建碉樓。如果主房低,兩邊高,就修廂房。其房屋用途與土家族相差不大,吊腳樓樓上住人,下面餵牲畜。以前村裏的房子也講究朝門。在壹個大院裏,有壹個門叫大朝門,每家每戶的門叫小朝門。

(3)傳統飲食文化。由於落後生產技術的影響,生活水平自然不會高。苗寨以前糧食產量不到300斤/畝。苗寨本身就是壹個有很多田地和少林的地方。食物的匱乏,再加上人口眾多,自然很難實現人生的幸福。被調查的老張曼明德說:“那時候土豆不削皮,食物經常不夠,我就經常在坡上吃野菜。那時候,吃壹口大米飯就更難了!”因為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不好,那時候很少有人餵動物。

2.苗寨傳統制度文化。

苗寨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所以也有著悠久的制度和文化歷史。宗法制度應該算是村裏較早的制度。當時規定,所有賭客都要由族長召見,由族長處置:頭上帶水,用棍子打。只有罪犯的叔叔能保證。受保人在堂上點燃香燭紙燭,在屋內奔跑,乞求屋內眾人祝福;對於不改的,活埋,在地上挖坑,違者自己跳下去,然後老百姓把土埋了。這個村的楊老師就是壹個例子。然後是治理體系。在村治保委,每個小組都是治保小組。安全委員會是壹個幫助和教育組織,* * *產生於黨員幫助和教育,用政治制度、毛澤東語錄等來衡量。,並且不實行體罰。

3.苗族傳統精神文化。

調查顯示,村裏幾乎家家戶戶的堂屋墻上都有神龕,上面描述了他們的家世和出處。此外,楊的“四字堂”神龕上還有壹個特殊的符號。根據村長楊的解釋,這座“四字堂”據說是中郎將的後代。後人為了紀念,用這個符號來表示,其他楊姓沒有;據吳冠誌書記介紹,改革開放前,村裏曾經有人信仰基督教,當然也有村民有白虎圖騰;此外,村裏曾經有壹座名為“天王廟”的寺廟,供奉十八羅漢、觀音菩薩、目連菩薩。寺廟是集體集資修建的,每年都要開觀音會。除了村裏的居民參觀外,還有許多外國朝拜者。1959拆除寺廟。

(2)苗寨文化的現代模板。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必將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苗寨,壹個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村落,在現代化的大潮中,已經或正在接受現代化的洗禮。

1,苗寨物質文化的現代模板。物質文化的發展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壹個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1)苗寨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調查表明,雖然該村村民在生產中仍然使用傳統的農具進行精耕細作,但在現代化的推動和政府的引導下,農業耕作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具先進,農作物優質高產,耕作技術日益現代化。科學種田意識明顯增強,新工具(如育秧器)、優良品種、育秧片、科學施肥等不斷推廣,提高了種田效率,省工省時。此外,壹些農民還購買了微型農產品加工機器(如磨粉機、豆芽機、粉碎機等)。)通過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最後,小型農用運輸車的使用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動。目前村裏有兩部三輪車,三部四輪車,有利於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