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芽:當溫度達到10 ~ 15℃時,80%以上的鱗莖可以發芽,同時發芽莖和葉狀莖向上抽出。當幼苗有5 ~ 6個葉狀莖時,新根將向下萌發。
(2)分蘗分枝:7月底至8月初移栽的幼苗返青3-5天後,將萌蘗莖頂端的保質莖向上拔,繼續分蘗後形成母株。同時,側芽周圍出現數個匍匐莖,伸展為10 ~ 15 ㎝的3 ~ 4節,然後匍匐莖頂端的肉質莖頂芽向上萌發,繼續分蘗,形成新的分株。如此反復分株、分蘗,植株集群會逐漸擴大,葉狀莖數呈線性增長,壹株植株的地上莖數可擴大到300 ~ 400個。溫度在25 ~ 30℃之間時,分蘗最快。進入9月後,氣溫逐漸降低,光合產物積累逐漸增多,匍匐莖的生長由水平方向轉為斜向生長於土壤下,俗稱“下帶”。10的前10天以後,不再產生葉狀莖。這時,所有匍匐莖的頂端開始膨大,鱗莖開始形成。荸薺的產量取決於鱗莖的數量和大小,而後者又取決於分株的數量和地上莖的數量和質量。如上所述,分蘗分株在溫度為25 ~ 30℃時發生最快,壹個分株大約10 ~ 15天就會發出壹個分株。我區壹般有2 ~ 3期分株,多則5 ~ 6期。全株有30 ~ 40個分株。9月底以後氣溫明顯下降,不再發生分蘗。因此,為了在適宜的溫度下獲得合理數量的分株,保證地上多葉莖的數量和質量,最好在7月底移栽荸薺,最遲移栽不得晚於立秋。
(3)開花腐爛:當植物基本停止分枝和分蘗時,地上莖的大量同化物被運輸到地下貯藏器官,即鱗莖。此時,穗狀花序從葉狀莖頂端冒出,進入初花期。同時,地下莖也相應發芽,地上花期也是地下結果期。鱗莖形成於寒露期(65438+10月上旬),小雪後(165438+10月下旬),地上莖自上而下逐漸枯萎,此時鱗莖完全成熟。鱗莖皮的顏色也由白色變為黃褐色、紅褐色。從冬季至日(65438+2月下旬)到微寒期(1月上旬),球莖含糖量最高。(4)對水肥的要求:苗木栽植後,要求土壤溫度較高,以利於返青和分蘗,並進行淺水灌溉,以穩定苗木。隨著分蘗分株和蒸騰作用的增加,水層應逐漸加深,以促進地上莖群體的形成。閉行後要深灌,控制分蘗和分株的形成,早結,增種膨大鱗莖,但要控制氮肥用量,防止生長過快。菱角整個生長期都不能缺水。如果不是白長,就不要放在壹邊不澆水,尤其是鱗莖膨大期,不適合缺水。荸薺植株多、叢大,抽穗期需要的養分和同化物質多,基肥要充足。分蘗期和植株分裂期需要充足的氮肥,不需要施肥,保證菱角夠苗。進入結瘤階段後,不宜再施氮,否則會白長,造成倒伏,影響結瘤,加重病害的發生。鉀在改善球莖品質、促進氨基酸、蛋白質的沈澱和合成以及糖和澱粉的運輸和積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荸薺生長期,鉀除作為基肥外,還應作為追肥。此外,充足的鉀肥還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磷肥對荸薺也有類似的效果。因此,荸薺的栽培必須與氮、磷、鉀三元素相協調,尤其是開花結果期前後。這時候如果能噴施葉面肥或磷酸二氫鉀,鱗莖會變粗,產量也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