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淡水河裏有什麽魚?

淡水河裏有什麽魚?

1,李三魚:

體側扁平,腹緣有尖鱗,呈鋸齒狀排列。嘴很大,末端位置,上頜骨中間有壹個凹口。鱗片大而薄,無側線。

洄遊性魚類,生長於海中,每年4-6月逆流而上,6-7月產卵,卵是漂浮的。產卵後,親魚會掉入河中,回到海裏,幼魚會進入支流或湖泊中催肥,以浮遊生物為食。9月~ 10是人山人海。

個體大,肉質細,脂肪厚,為魚中上品,久負盛名。產於長江以南的河流。

2、毛魚:

側面又長又平。上頜骨的向後延伸不超過鰓蓋的後緣。沒有側線。串聯音階68 ~ 77。胸部和腹部有棱形鱗片。胸節上部有6個遊離的絲狀鰭。臀鰭基部極長,與尾鰭相連。

它是壹種純淡水生物,棲息在江河湖泊的中下遊。水生無脊椎動物。繁殖季節是從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肉很好吃,是人們喜歡吃的魚之壹。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及其附屬水體。

3、刀魚、毛魚:

身體極其扁平單薄。上頜向後延伸到胸鰭的基部。無側線,刻度74 ~ 83。胸部和腹部有棱形鱗片。胸鰭的前六鰭為遊離絲狀。臀鰭基部極長,與尾鰭基部相連。

它是壹種洄遊性魚類,春夏從海上進入河流進行生殖洄遊。在主要支流或湖泊的緩流區產卵。帶油球的卵受精後漂浮在上層水中孵化發育。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壹直長到秋天或第二年。成魚吃小魚小蝦。小魚,但它的個體是同屬中最大的,最大的長達40厘米。它重280克。是長江下遊的主要經濟魚類之壹。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及附屬水體。

4.面條魚和面條魚:

身體修長,約為身高的11倍。下頜骨縫合處有肉垂。舌頭上沒有牙齒。胸鰭條8 ~ 9。透明體。

洄遊魚類從3月到4月從海洋遷徙到河口的鹹淡水中產卵。親魚產卵後死亡。生活在水的上層。雖然個體很小,但在生殖洄遊時數量很多,導致了魚季。味道鮮美,深受群眾喜愛。分布於東海、黃海及河口鹹淡水區。

5、銀魚銀魚科

身材修長。頭部上下平坦。吻尖,略呈三角形。用舌齒。背鰭起點到尾鰭基部的距離是胸鰭的十倍。透明體。

它存在於海水和淡水中,通常在水體中運動。上層產卵於河湖寬闊水面,繁殖季節為1 ~ 3月。個體較小,常見個體體長約150 mm,主食為蝦和小魚。分布於我國沿海地區及河流、附屬湖泊的中下遊。

6.漓江副泥鰍科

吻的長度和眼睛後面的樣子。眼直徑等於或小於眼間距。下睫毛分叉,末端達到或略超過眼睛中心。h部分沒有突起。必須是3對;嘴角的長度必須比眼睛直徑略短。臉頰有鱗片。腹鰭的末端到達肛門。尾柄較高。

小魚。生活在河底。分布於漓江、湘江上遊。

7、紫瘦泥鰍家族

下頜沒有紐扣狀突起。必須是3對。眼睛很小,眼間距與眼徑之比在2.5倍以上。眼睛下面的刺不是分叉的。側面有蠕蟲狀圖案。

個體小,數量少。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及其附屬水體。

8、高大的[魚][魚皮]鯉科

身體瘦瘦的,橢圓形。沒必要吵架。下咽齒呈L形,齒面光滑。側線不完整,僅在前4 ~ 6鱗片有側線孔。

個體很小,最大的有90 mm長。繁殖期為4月底5月初,卵產於貽貝的鰓瓣內。常見於湖泊、池塘和河流轉彎處水流緩慢的淺水區。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各個水系。

9.鯉科

身體極其扁平單薄。腹部肋骨從臉頰延伸到肛門。鰓耙12 ~ 16。側線在胸鰭上方突然向下彎曲,側線鱗片62 ~ 74。背鰭沒有硬刺,位於腹鰭後面。以上。臀鰭條3,20~26。

喜在淺水表面遊動,移動迅速,飄忽不定,故稱“浮魚”。雜食性,吃昆蟲、蝦、高等植物碎屑。產卵期為5-6月,繁殖能力強,數量多。

小魚,壹般100 ~ 200mm長,最長達260mm。分布廣泛,從華南到華北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