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麽要吃月餅?應該短壹點。
中秋節吃月餅可以追溯到周朝,它起源於拜月的壹種拜月儀式,可以說是壹種自然拜物教的表現。嫦娥奔月,吳剛玉兔,嫦娥應該後悔偷了仙丹。多美的詩啊!它已經成為這個民族古老而奇妙的神話之壹,展示了農業時代對月亮作為神的不同尋常的崇拜。這個傳統壹直延續到解放初期,當時還有人賣兔子,把兔子當成嫦娥壹樣的神,只是兔子已經換成了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傳說在唐代,月餅不叫月餅,因餡料裏有進口的核桃和芝麻,所以叫餅。是中秋節楊貴妃吃月餅時看到月亮,心血來潮說應該叫月餅,於是將月餅的總冠名權奉承給了楊貴妃。當然,這只是民間的解讀。其實中國最早有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因為蘇東坡的詩:“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外有餡。”也就是說,從宋代開始,月餅逐漸流行起來,多了壹層團圓的意味。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象征意義。萬裏如是明,今日是最分明的壹年。清代支竹壹首詩寫道:“紅白毛轉細,中秋贈京畿。”民國壹北平民間桑松:“荷花未盡謝,中秋家家切月餅,蠟紙馬男妓,猜拳點菜,賞月。”可想而知,在歲月的變遷中,月餅已經相當普及。中國的節日總是和吃聯系在壹起,比如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和國家幾千年來壹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與農業節氣密切相關。所有節日都吃,是壹種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吃月餅自然變得如此重要。月餅的餡可以全是花,但甜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出現之前,甜味曾經是人們的向往和渴望。古代哲學家認為它是與光有關的兩種最高貴的東西,也是與美有關的最好的詞。所以現在還說“甜蜜的生活”是用甜蜜來表達最美好的日子的最高貴的體現。所以月餅的甜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體現了壹個苦大仇深的民族對生活的長期向往和贊美,尤其是圓甜的生活。有的在清代《燕京年間》中絕對說:“中秋月餅,京都第壹個是上家門下梅齋的,別處不夠吃。”小時候,我家住在前門樓子附近。中秋節自然是吃知美齋的月餅,但當時知美齋等店鋪賣的月餅多為四種傳統月餅,即自然、自然、自然,餡料中有多種腌制的青苔和紅絲、芝麻、桃仁,但糖和冰糖的甜味改不了。現在的人越來越怕甜,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聯系起來,讓甜成為壹件很可怕的事情。現在的月餅自然迎合了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敢塞海鮮、鮑魚、魚翅、燕窩,甚至還有人參,像畫了臉壹樣時髦。原本象征著闔家團圓、生活甜蜜的樸素含義,壹定要煉成老先生爐中救命的八卦仙丹。所以,敢於把大眾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化的頂級產品,自然是理所當然的。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月餅,數量巨大或者價值連城,都不是新聞。今年,它出人意料地變成了純鈦月餅,並與時裝秀壹起“展示”了它。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傳統中的民間的東西壹定也要消失嗎?還是非要變得這麽商業化和奢華?每當我看到這麽大的月餅和金色的月餅,我不禁想起溥儀送給內政部長應劭的壹個月餅,長兩尺,重二十斤。當時被人驚嘆,現在看來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