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
肝片吸蟲
肝片吸蟲和姜片吸蟲屬於片形吸蟲科,是大型吸蟲之壹。其姜蟲的區別如下:1)成蟲細長,體前端有壹個錐形突起,稱為頭錐;2)腹吸盤小而不明顯,位於頭錐基部水平;3)腸支有許多側支;4)睪丸有兩個,分支細,約占蟲體面積的壹半;5)子房小,分支細。
傳記
肝片吸蟲成蟲寄生在終末宿主的肝膽管內,中間宿主為輪狀病毒科。在中國,已確認有Galbatruncatula、G. Pervia、Radixauriculata和R. swinhoei。
生活史包括1 ~ 2代尾蚴和1 ~ 3代尾蚴。尾蚴從螺體內逸出後,在水生植物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蟲病。囊蚴被最終宿主攝入後,已從腸道取出的囊蚴穿過腸壁,經腹腔侵入肝臟後轉入膽管,或經腸系膜靜脈或淋巴管進入膽管。在遷徙的過程中,部分子蟲可停留在肺、腦、眼眶、皮下等各個器官進行異位寄生,造成損害。從囊蚴感染到成蟲產卵需要l0 ~ 11周。成蟲每天可產卵約20000粒。在羊體內寄生的最長記錄為11年,在人體內可達12 ~ 13年。
肝片吸蟲
引起疾病
肝片吸蟲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幼蟲移行期對各器官特別是肝組織的損害,導致肝臟和肝膿腫的炎癥反應,出現高熱、腹痛、蕁麻疹、肝腫大、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急性癥狀;2)成人對膽管的機械刺激和代謝物的化學刺激引起膽管炎癥、膽管上皮增生和膽管周圍纖維化。膽管上皮增生與蠕蟲產生大量脯氨酸有關。膽管纖維化可引起梗阻性黃疸,肝損傷可引起血漿蛋白的變化(低蛋白血癥和高球蛋白血癥),膽管增生和增大可壓迫肝實質而引起萎縮、壞死甚至肝硬化,也可累及膽囊而引起相應疾病。肝片吸蟲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潛伏和慢性三個階段。也有少數無癥狀攜帶者。
1,急性期(相當於童蟲在組織內的遷移過程,又稱侵襲期)發生在感染後2 ~ 12周,突發高熱和腹痛,常伴有脹氣、嘔吐、腹瀉或便秘、肝腫大、貧血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肺部和皮膚過敏癥狀。這個時期大約持續2 ~ 4周。
2.在潛伏期(壹般為感染後4個月左右,相當於蟲體已進入膽管),患者急性癥狀減輕或消失,數月或數年內無明顯不適或輕度胃腸道不適,而病變正在發展。
3.慢性期(成蟲寄生於膽管引起膽管炎和膽管上皮增生的階段,又稱梗阻期)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膽絞痛、惡心、脂肪性食物厭食、貧血、黃疸、肝腫大等。
4、異位損害(又稱肝外肝片吸蟲)當童蟲在腹腔內活動時,可隨血流穿透或到達肺、胃、腦、眼眶及皮下。通常在手術後確診。在習慣吃牛羊肝的地方,蟲體可寄生於咽部,引起咽部姜片蟲病。
實驗診斷
肝片吸蟲
糞便鏡檢獲得的蟲卵是診斷肝片吸蟲的依據,但應與生姜蟲卵、包蟲病蟲卵相鑒別。
免疫學檢測有助於急性膽管梗阻和異位寄生蟲病例的診斷。例如,ELISA、IHA和IFA在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方面具有很高的靈敏度。
流行病和預防
肝片吸蟲分布於世界各地。國外壹些地區有流行區。我國人群感染率為0.002% ~ 0.1.71%,分布在15個省市,甘肅省感染率最高。估計我國感染人數約為654.38+0.2萬人。
肝片吸蟲寄生的宿主範圍很廣,除牛、羊外,還有豬、馬、狗、貓、驢、兔、猴、駱駝、大象、熊、鹿等動物。人類感染多因食用豆瓣菜等水生植物的生莖葉所致。在低窪潮濕的沼澤地,牛羊的糞便汙染環境。還有蝸牛,牛羊吃草的時候更容易引起感染。
預防
人感染主要是註意飲食衛生,不要生吃水生植物。比丁是患者治療的首選,其他藥物有吡喹酮、阿苯達唑、三氯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