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怎麽種?
山藥是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是壹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用器官。岑溪市水汶鎮有種植山藥的傳統習慣,但傳統的周年種植山藥產量低、品質差。根據山藥的生長習性,探索出壹套山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可連作3 ~ 5年。產品圓、直、粗壯,皮色光亮,肉粉濃郁,深受消費者青睞。壹般每公頃產量45 ~ 60t,產值達到10.5 ~ 13.5萬元,經濟效益顯著。1懷山藥的生長習性。是壹種匍匐植物,喜溫暖但不耐寒。在10℃以上開始萌發,莖葉最適生長溫度為25 ~ 28℃,20 ~ 24℃塊莖膨大最快。比較耐旱,不耐澇。我喜歡疏松肥沃的土壤,尤其是沙質黃壤種植。通常,藤蔓上成熟的地上塊莖在生產中用作種子。幼苗生長在前期,馬鈴薯生長在中後期,尤其是後期(10 ~ 12)。苗期種子芽長出的3 ~ 6苗中,二苗為主苗,生長最旺盛,主導養分的吸收和光合產物的傳遞,決定山藥的產量。為保證產品外觀,腐熟糞肥和土壤雜肥應淺施。馬鈴薯苗前期生長緩慢,可行間套種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2栽培技術2.1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養分豐富的沙黃壤地塊(沙壤土、壤土也可),土壤宜微酸性至中性。在田間按行距95cm挖壹條南北向種植溝,寬30cm,深120cm。挖掘時,將表土挖至溝中,挖出溝中的底土放回溝中,撿出碎屑等雜物,每公頃施鈣鎂磷肥750公斤,三元復合肥375公斤,施適量充分腐熟的糞肥,與表土充分混合。邊框寬度約40cm,高度15 ~ 20 cm。2.2壹般選擇前壹年完全成熟且有個體的種子加速發芽。用50%多菌靈800倍液浸泡種子2 ~ 3小時,然後晾幹,用幹凈的河沙催芽。當芽露紅點或稍長時,即可種植。2.3適時種植山藥壹般在3-4月種植。種植前,在畦內種植溝中間,用8 ~ 10 cm厚的空心鐵管,間距30cm,壹個壹個地打洞,深入松散土層底部,然後回填細純的沙黃色壤土。播種時,將發芽的馬鈴薯種子上端沿溝向水平置於穴上,引導新的地下塊莖垂直延伸,播種深度距穴5 ~ 7厘米。2.4田間管理噴灑除草劑,防止雜草生長。播種後2 ~ 3天,表土濕潤時,每公頃在表土上均勻噴灑80%五氯酚鈉可濕性粉劑7.5公斤,50%丁草胺乳油2.25公斤,水900公斤。設置壹個畫框來畫藤蔓。山藥出苗後,要及時搭好腳手架,引導藤蔓向上生長。壹般要在兩端和中間搭壹個堅固的支架,支架上搭壹根橫木,然後靠著橫木插上竹竿或樹枝。拉藤的時候,把藤引到竹竿上。多次剪去太密不能保持通風透光的枝條,只保留馬鈴薯種薯芽長出的前三苗。適時追肥。當藤蔓在框架上半部時,結合淺疏松土壤,每公頃噴施稀糞水7500公斤,加尿素37.5公斤,促根壯苗。二、幼苗開始生長時,要施促苗肥壹次,每公頃施三元復合肥300 ~ 450公斤,促進其生長旺盛,這是贏得高產的關鍵。中後期,促薯肥壹般在9月中下旬再施壹次,硫酸鉀復合肥225-300公斤,每公頃硫酸鉀300公斤。165438+10月中旬至65438+2月上旬後期,連續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2 ~ 3次。水資源管理。山藥比較耐旱耐濕,水分過多不利於根系生長。前期要把積水排幹,中期要保持土壤濕潤,有利於薯塊生長。9月~ 10太幹的時候可以灌水。後期要防止水分過多,保證商品質量。及時去除藤蔓上的氣生塊莖。壹般來說,地上塊莖在8月份開始生長。除種田外,應及時拔除,防止養分流失,以促進地下馬鈴薯生長。害蟲控制。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根腐病等。可使用70%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或25%甲霜靈600倍液防治炭疽病和褐斑病,可使用氯化銅防治根腐病。蟲害主要有二斑葉蟎、銹蟎、斜紋夜蛾,可噴灑1000倍功夫。3.山藥壹般在5438年6月底+2月至次年6月5438+10月采收。先剪去藤蔓,去掉竹莖,摘去地上塊莖留種。清掃畦埂上的落葉等殘留物,鏟去畦埂外的雜質和表土,防止其轉入溝內,有利於連作栽培。挖的時候註意不要損傷薯體,以免影響商品率。4連作技術山藥連作可以解決擇地種植的矛盾,連作不用挖種植溝,大大減少了勞動力投入。是壹項節省人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實用技術。按照傳統的種植方法,山藥產量低,表皮變黑,病蟲害增多。實踐表明,在上述栽培技術的基礎上,次年進行連作是可行的,可持續3 ~ 5年,並保持高產和高商品率。技術要點如下:4.1處理前壹個山藥的種植和收獲。在懷山藥的生長過程中。,薯體接觸到糞肥、土雜肥等有機物,表皮容易變黑變厚。因此,在前期栽培中,要輕施有機肥,采收時要清除藤蔓和落葉,表土堆放在種植溝外。4.2土壤消毒。種植前暴露土壤,均勻噴灑600倍的50%多菌靈或800倍的70%托布津和800倍的50%辛硫磷殺菌滅蟲。4.3打孔種植。種植前,用鐵管鉆種植孔(規格同上),並在孔中回填細純的沙黃色壤土。4.4逐年增加施肥量,保證土壤肥力。在連作栽培中,要根據馬鈴薯幼苗的生長情況,適當增加肥料,保證其生長需要。為提高產品質量,可適當添加燙漂腐熟的麩皮肥料。4.5現場管理。連作田間管理與上述栽培技術基本相同,要特別註意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