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親都是這樣,壹邊期待著孩子長大,但同時又舍不得讓孩子這麽快長大。
最讓我感動的是照片裏的那壹排證書。
這些證書不是才藝證書,也不是獲獎證書,而是捐贈證書。
原來,森碟捐出了圖書館的壹角,用自己的壓歲錢和平時做家務賺來的錢捐給了基金會。
多可愛善良懂事的女孩啊。
生活中,森碟經常做壹些家務。有時候,田亮剛起床,就看到森碟和弟弟在陽臺上掃地。
有時候演播室節目錄制結束後,森碟會幫工作人員清理地板上的垃圾。
我還記得她上節目的時候,才五歲,會挑菜,洗菜,挖地...
現在12歲的森碟已經長成大姑娘了。從小做家務的習慣,壹直讓她自覺保持高度自律。
妳不僅功課優秀,還熱衷於健身、小提琴、沖浪、打網球。多才多藝的人啊!
網友驚呼:田亮,妳是怎麽把妳女兒養大的?
田亮之前分享過,希望孩子能體驗到工作的快樂,學到生活的技能,體會到父母做家務的難處。為什麽不呢?
田亮的育兒技巧真是“心機”!
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壹項調查發現:
與不會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會做家務的孩子做得好27倍。
27倍是什麽概念?
妳家孩子數學不及格,同學滿分。
同樣的學習時間,別人家的孩子只因為做家務就把妳家的孩子丟下。
芒果臺綜藝《少年說》裏,壹個男孩對著媽媽喊:
母親拒絕了:
為了成為壹個更好的人,引導孩子做家務是必要的。
然而,壹項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每天只工作12分鐘。
與美國小學生1.2小時、韓國小學生0.7小時的日均工作時間相比,中國的孩子生活在缺乏獨立生活條件的環境中。
中國的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家務離他們很遠,但沒有壹個人在壹夜之間變得很愛做家務。
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家務也可以是壹種遊戲。孩子適當做家務,不僅不會耽誤學業,還能挖掘更多自我成長的樂趣。
霍思燕的兒子,嗯嗯,從小就主動做家務。
他想幫媽媽做“果汁”,把水果直接扔進清水裏,以為“果汁”做好了,就理直氣壯地給了霍思燕。
霍思燕喝了壹口無味的水,稱贊“好喝”。
這壹句誇獎讓嗯哼充滿了動力,他繼續“做果汁”,壹次次翻騰嘗試。
直到嗯嗯試的差不多累了,霍思燕才領著他用榨汁機。
果汁制作成功的那壹刻,嗯哼的表情仿佛就像壹個艱難探索未知的勇士,終於找到了寶藏,充滿了驚喜和感慨。
在霍思燕的指導下,嗯嗯把做家務當成了壹件有趣的事情。
晚飯後,他有意識地幫媽媽收碗,倒垃圾,擦桌子。他表情豐富,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情願。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
壹個能自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就能獨立生存。
如果想讓孩子以後贏在起跑線上,享受做家務是最好的方式。
2
哈佛大學壹項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更有幸福感,也更容易成功。
他們的失業率、犯罪率甚至離婚率都低於不愛做家務的孩子。
看到壹個粉碎三觀的新聞:
壹位48歲的海歸名校博士生,回國後壹直不願工作。他手腳很好,但吃住都靠媽媽。
他媽媽80歲了,尿毒癥,每個月治療都很貴。她期望她的兒子從學校回來,給自己壹個支持,但她沒想到吳濱的兒子要依靠他的母親生存。
他為什麽不想工作?
因為工作太累了。
大連壹個沒洗過碗的醫生如何壹夜之間學會獨立生活?
母親說,兒子就是不肯獨立,指望母親每個月給他點生活費,就算死了也不去打工。
眼看日子不多了,母親只能將兒子告上法庭。
她嘆了口氣,說道:
考上名校怎麽辦?
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還是壹塌糊塗。
妳以為孩子的失敗是偶然,其實失敗是必然。
積木造就壹片森林,水滴穿石。小時候穿不好衣服,長大後走不了人生的路。
我閨蜜的孩子8歲。為了讓她好好學習,她自己承包了所有的家務。
結果壹次運動會長跑,孩子頭繩斷了,不會紮頭發,只好留著長發回家,哭著說:
女朋友意識到,和同齡孩子相比,她家寶寶的自理能力太差了。即使學習成績好,她還是會自卑,甚至被其他孩子排擠和嘲笑。
在孩子小的時候,幾乎每個父母都會擔心:
孩子受損了怎麽辦?孩子傷到自己怎麽辦?孩子耽誤學習怎麽辦?
為了解決孩子可能遇到危險的焦慮,幹脆什麽都不讓他們做。
這樣壹來,孩子長大後,父母擔心的問題就變成了:
孩子不會做飯怎麽辦?孩子不會打掃房間怎麽辦?孩子什麽都不會怎麽辦?
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孩子的身體發育了,但心智卻停留在6歲。他們失去了照顧自己的想法,變成了壹個需要父母壹口壹口餵他的巨嬰。
《特別殘酷和愛情》的作者說:
不要舍不得帶孩子做家務。必要的體育鍛煉可以使孩子的前額葉發育健全,成年後更順利地處理生活和人際關系。
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成績再好也不容易成功。
做家務和學習並不沖突。做好家務能讓孩子充滿動力。所以,真正優秀的孩子,往往是學習和工作兼顧,兩手都要硬。
三
那麽,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教育孩子的秘訣是制定關於家務的家規,這需要孩子來完成。
例如:
壹定要自己鋪床;做好自己的事情;玩具房必須保持幹凈;壹定要幫父母分擔家務...
即使住在白宮,奧巴馬每次做完家務也會獎勵女兒壹塊錢。
得益於此,奧巴馬的兩個女兒從小就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學習。現在他們不僅考上了名校,人際關系也很好,也收獲了理想的愛情。
65,438+0歲的孩子和65,438+02歲的孩子處於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為了保護他們的自信和安全,我們必須配合孩子的發展階段,只安排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教1歲的孩子關門關燈;教2歲孩子收垃圾、拿東西;
教3歲孩子疊襪子、掃地;教4歲孩子整理書架、澆花;
教5 -8歲的孩子擦桌子和拖地板,嘗試簡單安全的食譜,疊衣服和梳頭...
教9-12歲孩子獨立打掃房間、洗衣服、做作業。......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成長設定合理的家務,從小引導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只要他們學會了最微小的東西,就能受益終生。
當孩子掌握了做家務的基本能力後,就逐漸被分配了更具挑戰性的家務。
在教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教孩子做什麽,而是在教的過程中讓家長保持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父母不是出於憤怒,而是擔心焦慮的孩子做不好事情,脾氣忍不住爆發。這個時候,父母也不用太自責。
為了不讓孩子因為怕把事情搞砸而被父母責罵,應該遠離家務,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他們生氣是因為擔心,而不是責備,孩子也能理解。
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家務,壹定要及時給予壹定的鼓勵和獎勵;
比如:表揚孩子認真的態度,買壹個新玩具,把房間打掃幹凈允許他玩壹個小時遊戲,幫媽媽打掃衛生,獎勵他十塊錢...
孩子可能看不到做家務的潛在好處,如果被迫做不愉快的事,難免會有情緒;
如果用錢來刺激孩子做家務,很難培養出真正的主動性。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
精神獎勵+物質獎勵交替進行。
把家務變成遊戲,就像巧克力盒子壹樣。每次打開都會有不同的驚喜味道,讓孩子在享受工作的同時,從心底認可家務的價值。
教育專家詹文玲說:
對於孩子來說,做家務不僅是學習壹門技能,也是和父母的相處。
如果孩子做家務的回憶是愉快而溫暖的,回想起來,他們不僅會對自己的獨立生活充滿信心,還會為自己明智而優秀的父母感到驕傲。
所以,不要再用“好好學習就好”來阻止孩子的成長。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