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彜語支,是藏緬語族內壹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絕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文化禮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0年10月18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家夥”等。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有:吃新節,舍巴日,趕年,牛王節,花朝節,洗神節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裏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幹凈,往裏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壹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壹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壹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壹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壹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壹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壹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慶、禮儀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註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幹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壹。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拋粑粑。節日裏饋贈親友,壹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壹過,將大塊的豬肉用
鹽、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熏而成。壹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壹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壹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壹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壹碗水煮肉,其余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壹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份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壹、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壹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竈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壹只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壹起上桌;團饊,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後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