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鯔魚簡介

鯔魚簡介

黑魚,又名烏鱧、生魚、黑魚、才子魚等。,屬於鱸形目,黑魚。在中國,蛇夫座有兩個屬:蛇夫座和蛇夫座。烏鱧屬共有7種(及黑龍江亞種),斑鱧、烏鱧、眼鱧、斑鱧、烏鱧、條紋鱧。鱧屬只有壹種鱧。目前的養殖對象是黑魚和斑鱧。

烏鱧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黑龍江以北的地區,尤其是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遼寧等省。長江流域南部也有,但比較少見。烏鱧黑龍江亞種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流域南部、烏蘇裏江流域、興凱湖、松花江等沼澤地區。斑鱧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特別是廣東、廣西、臺灣省、福建、雲南等地。

烏鱧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而深受國內外市場的喜愛,是人們喜愛的上乘菜肴。此外,鳀魚還具有祛瘀生新、滋補調養、健脾利濕的藥用功效。病後、產後、手外科,具有生肌、補血、加速傷口愈合的作用,還可治療水腫、濕邪、腳氣、痔瘡、疥瘡等疾病。

黑魚對外界環境要求不高,對生活的適應能力很強,即使在溶解氧不足的水中也能生存。近年來,隨著國內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需要,烏魚逐漸成為壹個特殊的品種,其養殖技術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註。

第二,生物學特性

(壹)形態特征

鯔魚身體的前部是圓柱形的,後部是扁平的。頭部長,前部略平,後部略高。吻短,圓而鈍,嘴大,端位,口裂略斜,下頜略突出。牙齒小,上下頜骨呈帶狀,下頜骨兩側牙齒堅固。小眼睛,位置較高,在頭的前半部分,非常靠近口鼻部。有兩對鼻孔,前鼻孔在吻部呈管狀,後鼻孔在眼睛上方有壹個小圓孔。鰓裂較大,左右鰓膜愈合,鰓耙短小稀疏,鰓腔上方有輔助鰓器。

烏鱧的顏色為灰黑色,背部和頭部顏色較深,腹部蒼白,側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頭部有兩排黑色條紋。奇數鰭有黑白斑點,側鰭灰黃色,有不規則斑點。

黑魚的頭頂覆蓋著中等大小的鱗片、圓形的鱗片和不規則的鱗片。側線直,肛門上方略扭曲,鱗下移兩排,運行於體中部,延伸至尾側基部。

黑魚的背鰭相當長,幾乎和尾鰭連在壹起,沒有硬刺,起始於胸鰭基部上方,靠近吻部。腹鰭短,始於背鰭第4-5鰭下方,止於肛門附近。胸鰭呈圓形,鰭尖延伸至腹鰭中部以外。臀鰭比背鰭短,起點在痛鰭15-16鰭下方。尾鰭是圓形的。肛門位於臀鰭的正前方。

烏鱧的魚鰾是單室的,細長,有壹個圓形的前端和壹個延伸到臀鰭基部的尖端。胃呈囊狀,有兩個幽門,幽門又粗又長,約為腸的1/3。腸短而呈雙曲線狀,長於體長的壹半。

黑魚黑龍江亞種的主要特征是背部墨綠色-黑色,側部不規則墨綠色,背鰭和尾鰭與背部同色,胸鰭和臀鰭淺色。

烏鱧和斑鱧的主要區別是:烏鱧體長,斑鱧碗短;它們頭頂的斑紋也有明顯的區別:黑魚頭頂有七星斑紋,而斑點黑魚頭頂的斑紋與“188”相似;另外,黑魚的頭更長更尖,更像蛇。

(2)生活習慣

黑魚是壹種底棲魚類,通常生活在水生植物叢生、沈積物松軟的靜水或微流水中,分布於湖泊、河流、水庫、池塘等水域。經常潛到水底擺動胸鰭來維持身體平衡。

鯔魚對水中環境因子的變化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對缺氧、水溫、水質差的適應能力。當水中缺氧時,它可以把頭伸出水面。借助於由第壹鰓弓背面的上鰓骨和舌咽骨延伸出的骨片組成的鰓上裝置,可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即使在少水無水的潮濕地區也能存活很長時間。鯔魚的生存水溫為0-41℃,最適水溫為16-30℃。春季水溫達到8℃以上時,往往在水的上中層活動。夏季活躍於上層水體;秋季水溫降至6℃以下時,遊得較慢,常潛伏在水深處;冬天水溫接近0℃時,它會待在水底泥裏,停止進食。

鯔魚的跳躍能力很強。天氣悶熱多雨,水位上漲時,烏魚常躍出水面,沿塘岸逃逸。當有流水沖擊時,還會激起魚兒跳躍逃生。如果它生活的池塘餌料不足,它也會轉移到其他池塘,移動時身體會像蛇壹樣慢慢向前移動。

(3)食性

烏魚是壹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而且貪吃。獵物隨著魚的大小而變化。體長小於3厘米的幼體主要以撓腳類、枝角類和搖蚊幼蟲為食,體長小於3-8厘米的幼體以水生昆蟲中的幼體、蝌蚪、蝦和幼體為食,體長大於20厘米的成魚捕食各種小魚和青蛙(小魚主要指鯽魚、稻棒、紅眼鱒魚、泥鰍和各種家養幼魚)。烏魚遊得很快,但壹般不捕食。烏鱧食量大,經常能吞下約半個身長的活餌,胃的最大容量可達體重的60%。據解剖,壹條500克的黑魚在短時間內吞下8條長10厘米的草魚種。黑魚也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可以吞食體長不到自己三分之二的同類個體。它的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夏天水溫高的時候,相當貪吃,吃的很多;水溫低於12℃時停止進食。

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動物飼料不足時,我們也可以飼餵豆餅、菜餅、魚粉等人工配合飼料。

年齡和成長

烏鱧的生長速度是挺快的,但是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下,烏鱧和斑鱧的生長速度是不壹樣的。

當年孵化出的烏鱧魚苗,年底平均體長可達15cm,體重約50g。根據太湖采集的標本,各年齡組的體長、體重分別為:1,冬魚體長為14.2-19.2cm,體重為110。②冬魚長24-28厘米,重350-760克;冬魚32。厘米長,重605-1000克。

斑鱧各年齡增長率為:1。冬魚體長19.0-39.8厘米,體重95-760克;冬魚體長38.5-45.0克,體重625-1395克;冬魚體長45.0-59.0厘米,體重1467-2031克。

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個體體重可達250克,次年可達500-1000克。

(5)生殖習慣

鯔魚的產卵季節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異。在華南,是4月中旬到9月中旬,高峰在5月和6月。中部地區是5-7月,6月集中。養殖水溫為18℃-30℃,最適水溫為20℃-25℃。

烏魚的性成熟年齡在不同地區也略有不同。在華南地區,1冬魚的生殖腺已經發育成熟,通常長20多厘米,而在長江流域需要2條冬魚,長約30厘米才能產卵。黑魚可以在池塘、河流、水庫中自然繁殖,產卵場壹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淺水區。受孕和產卵的數量與父母的大小有關。烏鱧的繁殖力通常為每公斤體重2-3萬個卵左右。0.5斤黑魚的繁殖力壹般為0.8-1萬卵,個別可達1.1-1.2萬卵。

產卵的方式是築巢。產卵前,性成熟的雌雄魚成對在產卵場遊動,* * *用同壹個口采集水生植物、植物碎片和吐沫,構築直徑約0.5-1米、漂浮在水面上的略呈環狀的魚窩。巢建好之後,在壹個風平浪靜的早晨日出之前,雌魚和雄魚互相追逐發情,然後雌魚在水中。魚產卵很多次。產卵後,親魚留在巢底,保護魚卵不受侵害。

烏魚的卵呈金黃色,有油球,是漂浮的卵,直徑約2毫米,鱖魚卵直徑。黑龍江略小,約1.5 mm .精卵孵化時間與水溫有關:水溫低時,孵化時間較長;水溫越高,孵化時間越短。初孵魚苗體長3.8-4.3毫米,黑素細胞遍布全身,胸鰭原基出現,油球和卵黃囊使身體明顯膨脹,具有蝌蚪的外形,常側臥漂浮於水面附近,運動能力差,依靠吸收卵黃。幼苗長6.1-6.2毫米時,胸鰭、鰓裂和口部均已出現,卵黃中的油球移至腹部,常仰面躺在水面上,可向下作短距離垂直運動。苗長7.4-7.5毫米時,全身黑色,卵黃囊消失,成群遊動,開始攝食,親魚隨群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