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健康術語-手足心熱

健康術語-手足心熱

手足心熱是指手掌和腳發熱的感覺。本病名稱最早見於《丹溪心法》第八十八條,並指出火郁湯為主要病因。手足心熱源於張仲景《金匱要略》第六篇“內倦急,心悸鼻衄,腹痛多夢,四肢酸軟,手足心煩,咽幹口燥,小建中湯治之”。本文論述了陰陽兩虛的治療。陰虛生熱時,會引起鼻衄、手腳發熱、咽幹、口幹舌燥。《蘇文調經論》中指出“陰虛內熱”可見,手腳心熱是陰虛內熱的主要癥狀之壹,屬於內傷發熱範疇。

內傷發熱的原因有很多:正氣不足,精血津液耗盡,陽虛,心房心室不和,血瘀內蘊,痰濁內蘊,情誌長期壓抑,均可導致陰陽兩虛,氣血不足,反叛,出現各種內傷發熱。

附:

活愈湯:葛根、柴胡、白芍、甘草、防風、升麻、洋蔥,其他方劑:梔子、香附、白芷、蒼術、半夏、川芎。

(壹)辨證論治

1,陰虛發熱,手足心熱

該證的主要病機為陰虛陽亢,水不能控火,虛火內擾。陰虛勝陽,虛火內熾,故午後或夜間發熱,手足心熱或骨蒸潮熱;虛火上火,擾心神心煩少困,多夢紅;盜汗是由於內熱導致津液外泄;陰虛火旺,津液不足,失於濕氣,所以口幹咽燥,大便幹燥,小便黃;舌質細薄,舌質幹紅或幹裂,苔少或無,脈數,都是陰虛火旺的表現。此證表現為午後潮熱,夜間發熱,煩躁失眠,口燥咽幹,舌質幹紅或幹裂,苔少或無,脈數。治以養陰清熱,可用清骨散加減。

2、火熱內瘀(氣滯發熱)手足心熱

該證的主要病機為情誌不和,氣滯化火。肝主疏泄,藏血,喜伸手。它的經絡分布在肋骨,穿透橫膈膜,穿過乳房。情誌抑郁,肝衰竭,氣滯成火或盛怒過度,肝火上溢,故見發熱;因為情傷,發熱隨情緒波動而波動;肝氣郁結,排泄異常,所以抑郁不快,胸脅脹痛,乳房脹痛;如果妳嘆氣,妳會有壹段時間感覺很舒服,所以妳喜歡嘆氣;引流異常,血液循環不暢,導致女性月經不調,經期腹痛;煩躁是肝郁化火的原因;肝火亮津,胃腸熱,故口苦咽幹,大便幹燥;舌紅或舌邊紅,苔黃,脈弦數,是肝郁火旺的標誌。這種綜合征的特點是低熱或潮熱,癥狀常隨情緒波動而波動,抑郁、不愉快、嘆氣、易怒、舌紅、苔黃、脈數。治療以疏肝理氣、清肝瀉熱為主,丹梔逍遙散加減。

(B)現代醫生對手足口病和心臟病的新看法

現代中醫根據臨床實踐和實驗觀察認為,手腳心熱主要見於陰虛內熱者,但其他多種原因也可導致該癥狀,屬於內傷發熱範疇。具體處理如下:

1,瘀血阻絡,久而久之火可引起手足心熱。

中醫理論裏早就有結論,瘀血內阻,久滯化火。但很少談及由此產生的熱量是否有手足心的熱量。程從瘀論治絡脈痹病案,可以說是對臨床醫生認識手足心熱臨床意義的新啟示。只有祛瘀通絡,才能選擇葛夏逐瘀湯加減。

2、脾氣不足,中焦不足可引起手足心熱。

氣虛發熱是中醫多年來的學術爭論之壹。這個爭論的交集主要是圍繞為什麽氣虛會發熱。雖然這個理解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氣虛可使人發熱的認識基本壹致,也從臨床實踐中認識到氣虛確實可引起發熱,其熱型不固定,包括低熱、高熱、午後熱、手足心熱等。,但無論哪壹種熱型,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熱煩則神緊”,發熱常與脾胃虛弱有關,運化失健的癥狀較為常見。在治療上,補中益氣湯不僅能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還能治愈發熱癥狀。

3、心火旺盛,火熱的內熱可引起手足心熱。

心火亢盛證是壹種單純的裏熱實證。壹般來說,臨床表現應該是實熱內盛的癥狀,如心慌胸悶、夜失眠、面紅口渴、舌苔紅黃、舌苔腫痛、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脈強等。按照壹般的理解,這種綜合征似乎與手足心熱癥狀無關。但臨床上也有心火過盛導致手足心熱的情況。只有清心瀉火,才能加減導赤散。

4、食滯,積熱可引起手足心熱。

積食久了轉化為熱也是常見的,尤其是兒科。因為孩子身體嬌嫩,臟腑之氣不充盈,脾胃本來就脆弱,孩子餓了又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往往容易出現誤食傷。如果吃多了,脾胃受累,就會因運化不足而停滯,久則發熱。其發熱可見於下午,夜間,也可呈現手足心熱。臨床上常用消食導滯、疏泄發熱的方法,既能消食化積,又能使伴隨的熱像消失。本方可用保和丸加減。

5、脾虛寒涼,血虛可引起手足心熱。

脾虛寒涼,臨床上以寒涼癥狀和全身功能活動衰減為主。基於脾腎陽虛,脾的運化功能下降,血液化生被動,故血虛的病理形成可繼發。但根據手足心熱屬於陰虛的理論,似乎手足心熱很難出現在虛寒證中。然而,在臨床上,患者的自我感覺是真實的和重復的,它的任何癥狀都不是由醫學體征和不壹致來確定的。治療以溫補脾腎、養血調經為主。

6、濕熱蒸,經絡不通可引起手足心熱。

濕熱蒸,阻滯經絡,阻滯氣血,也可出現手足心熱。治療方法是清熱利濕,通痹活絡。二妙散與白虎湯、桂枝湯加減。

1,,,敖,蔡景峰,,曲永新,,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2.余甘霖。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3.顏,馬居裏,“手足心熱”臨床意義的新思考,陜西中醫函授考試,4月1995,19-21。

4.孫,任,金祥,金泰吉,手足心熱的初步研究,中醫雜誌,1983年5月,21-25頁。

5.朱震恒。丹溪治法精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